我 知道
我发现
前审议
追问
主题前审议是主题课程审议的开启部分,重点是拟定下阶段科学、具体、适宜的主题活动框架和内容。本次审议的市中班《我知道,我发现》,我们主要依托的原教材是新时代出版社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第2版)》中的主题《我探索,我快乐》。我们立足于原教材,充分解读原教材的主题内容架构及设计价值,基于我们中班孩子现有的经验,尝试将孩子的兴趣、需求与原教材设计作嫁接,使主题与孩子的发展需要相吻合。
因此,我们以“儿童立场来追问”的审议策略,将主题前审议落到实处:
1.明晰《我知道 我发现》主题活动是学习活动,那就需要教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推进。因此,主题审议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链接指南中儿童发展目标。
2.《我知道 我发现》主题并非要“大而全”,应更多关注“深度学习”,需要保证幼儿有时间、空间去持续探究;活动之间的关联需要作进一步思考,遵循经验递进,水到渠成。
3.主题中需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园本主题文本要更有可操作性,让年轻教师也能看懂,才能将主题实施质量落到实处。
从主题序列、幼儿学情、主题目标三方面入手,明确课程的联系点、幼儿的成长点、主题的价值点,从而架构起教材价值与儿童经验之间的桥梁,明晰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方向性。
(一)明晰课程的联系点
-One-
(二)理解幼儿的成长点
-Two-
幼儿会带着怎样的已有经验进入主题,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又会从主题中吸收怎样新的经验,建立新的图示,接纳新的事物,得到新的成长呢?
在主题前审议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中班孩子现有视域中的关于“发现”的兴趣点及经验点,通过开展主题调查表,与幼儿对话方式,进行幼儿学情的三方面解读。
调查时,让孩子说说自己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如孩子近期在玩户外“快乐大本营”游戏时,喜欢用石磨磨豆浆,发现小小的黄豆泡水后变的又大又软了,能磨出好喝的豆浆,感到很新奇;
还发现孩子们对哈哈镜特别感兴趣,并且联想到那次“餐桶镜子事件”,因为餐桶是圆圆的,所以照出来的人会变形,家里的镜子是平平的,所以,照出来就是真实的自己等。在“玩声音”过程中对声音的探索兴趣明显不高。
(三)挖掘主题的价值点
-Three-
课程预设的主题目标是否适宜,需做出理性的分析,通过以下路径对《我知道我发现》的主题目标进行解读:
本主题的核心价值在与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原目标在关照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又提升,满足幼儿的部分兴趣,但根据我园幼儿的学情,幼儿对于膨胀现象的兴趣点更足,因此对主题版块及主题目标进行微调。
教材为我们提供编制好的课程实施网络,课程为什么要这样编制?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三线架构,来理清主题脉络,理解课程编制的“为什么”,分析孩子已经“有什么”,实施时应“做什么”调适主题实施框架。
(一)板块间的路径
-One-
板块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是否按照儿童的经验推进?
通过以下路径对主题板块进行审议。《我知道 我发现》分成三大板块,主题说明中阐述了各版块的核心目标。从目标中看,从动手动脑探索材料,进而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最后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并运用这些特性,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呈现出“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实践生活”这样的发展线索。
我们发现中班的孩子求知欲更加旺盛,非常的好奇好问,很喜欢去探究某个事物……,于是基于此,本主题特意从幼儿日常生活中众多常见事物中选取了一些容易引发幼儿探索兴趣,便于幼儿探索的内容版块——镜子、磁铁、膨胀。我们将首先引领幼儿走入“镜子乐园”,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发现镜子成像、反光等奇妙现象,探究“万花筒的秘密”,让镜子反射现象变得更加直观、有趣,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其次,开始神奇的磁铁之旅,在“玩磁铁”的主题中,通过多样化的“玩”磁铁,由浅至深的探索磁铁的奥秘,感受磁铁的三类特性,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这些特性,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体验玩磁铁的快乐。
最后我们将与幼儿共同体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奇妙的膨胀”现象,其实“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膨胀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科学现象,利用实际生活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方法,感知物体遇水、遇热、遇气膨胀的现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膨胀现象,萌发探索兴趣和欲望,切实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分析板块的教学活动,第三板块“奇妙的膨胀”更多指向生活实践,因此第三板块的核心目标与发展先做了调整,观察入手、实践深化,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索方法的发展线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在调整核心目标与板块发展线的基础上,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三个维度整合思考,对各板块进行目标的架构
(二)学习活动的路径
-Two-
活动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符合孩子经验发展的逻辑顺序?通过以下路径对《我知道 我发现》的学习活动的分析。梳理原有活动路径——路径的分析与调整——基于路径微调活动——确定本板块实施要点。
链接《指南》中的核心目标与具体表述,
采取纵向坐标地梳理,
呈现儿童发展轨迹线。
根据本园区中班幼儿显示水平与心理需求,对活动进行舍弃、深化、重组、润色等优化处理,生成微调后的主题脉络,让教学活动成为幼儿积累主题经验的有效载体。
(三)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延展线
-Three-
一日生活的安排有益于幼儿主题经验的获得吗?可提供哪些支持性环境?
分析活动设计的准备和延伸,明确教学之前需做什么,教学之后可做什么,并整合环境、游戏、家长、社区等资源,供孩子多途径丰富主题经验。
从主题活动网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园亲子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等多形式的活动从主题中延伸出来,内容设置为目标做支撑。
(一)以幼儿的需求为立场,预设与调整交相辉映
审议的课程实施方案只是一个预设,各班在主题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学情进行灵活调整。
(二)以园本资源为基础,主题与特色齐头并进
结合我园“绿藤“园本课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还原课程原型。
儿童的经验源于生活体验。课程是儿童全部幼儿园生活的总和,课程内容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统一于一日生活整体。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资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实施方式,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让课程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让“绿·藤”课程成为儿童个性成长的“绿地”。
科学就在身边,触碰生活触点,以孩子们真实生活作为探索舞台,沿着孩子们的兴趣轨迹逐步推进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成长,探究体验,提高科学探索能力,更是“绿·藤”课程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合体现。我们坚信,回归生活,构建儿童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定会惊艳成长足迹。
END
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