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学习音乐最好从打击乐开始学习。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音乐感受力、创造力等起着重要作用。
开学前,为提升园内教师的音乐领域教学能力和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打击乐教学经验,音乐领域教研组长刘倩倩老师和曹岚老师针对打击乐器的认知了解、幼儿园打击乐活动进行了一场寓教于乐、沉浸体验式的音乐领域园本教研培训。
活动开始,刘老师用轻快、精炼、易懂的语言,以PPT的形式带领老师学习了“打击乐器演奏教育教学要点”。
通常幼儿园使用较多的是奥尔夫乐器,除此之外还有中式乐器和西式乐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物品也可以成为打击乐器。盘子、装满了不同水量的水杯、小碗和筷子……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也不应单单局限于音乐课之中,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内。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万物皆可变成乐器,享受音乐,感受音乐。
铃鼓空手如何演示?碰铃如何手持?等待与准备时,乐器放在哪合适?圆舞板的开口为什么面朝自己?……一连串的疑惑在刘老师的演示后豁然开朗,台下的老师们也纷纷跃跃欲试。
掌握了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但如何编配打击乐曲呢?刘老师就这一问题,带老师们进行了学习和梳理。设计配器的原则遵循以下两点:与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相匹配,且具有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的步骤为:
1、熟悉原音乐作品;
2、揣摩和分析;
3、安排节奏型和音乐作品的布局;
4、试奏和调整;
5、记谱和转换成幼儿可以使用的变通乐谱。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教育内容活动目标的设计也应遵照《纲要》和《指南》,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节成功的打击乐器活动,需要有良好的活动常规。刘老师结合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绘本故事、游戏情境等,教授了现场老师们许多培养奏乐活动常规的小技巧,并鼓励教师们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形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的角色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刘老师就打击乐器的空间处理给大家进行了举例和梳理,不同的队形排列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不同表现形式的乐曲。大家经过这次交流学习都感到受益匪浅,也明白了想要上好一节打击乐器课需要教师平时更多的积累。
曹老师重点围绕变通总谱及教师的指挥要点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一步揭开了打击乐活动的“神秘面纱”。
首先曹老师以《小看戏》、《木瓜恰恰恰》、《雷神》三首不同曲风的乐曲为例,生动地介绍了幼儿园普遍使用的三类变通总谱。即: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并针对图形总谱的设计和大家展开探讨。
接着曹岚老师以大班打击乐《雷神》为例,重点讲解:身体动作指挥、乐器演奏的模仿动作指挥和击拍法三种不同的指挥方式,并鼓励教师在体验中感知指挥者动作、眼神及感染力的要求。
实践才能出真知。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研讨:如何以乐曲《小看戏》为例,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图谱和配器方案并进行演奏分享。
小班组: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降低乐曲原节奏型的节奏频率,并根据乐曲的风格和特点,匹配相应的民族乐器进行演绎,别具一番风味。
中班组: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乐曲的原节奏型进行调整。并在轮奏的基础上增加双声部合作演奏,以此丰富演奏的层次性。
大班组:关注乐曲中强弱节拍的变化,并重点在配器方案上进行打造,挑战四个声部的碰撞,丰富演奏方式的多样化。
研讨结束,石剑波书记对各年级组方案中的亮点表示肯定,也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指导建议。让老师们对打击乐教学活动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文稿 | 聂媛媛 薛宇婷 徐子洁
编辑 | 时茹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