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河南家校社共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MyMjEwNQ==&mid=2247530679&idx=1&sn=b20799d9c52d5037c2c93bf7aac02744
本文原发于2022年3月《幼教365》(管理版)
这场讨论是由一张普通的图片点燃的。
图片上,教师和孩子之间张力十足。孩子是围观的对象,也是曲意的迎合者。教师们(观摩者)是置身事外的看客,也是学习的干扰者。有意无意间,教研变成了一场双方密切配合的“真游戏”。
现场观摩是诸多教研活动形式之一。很多幼儿园或者教研活动组织者早已意识到要避免干扰幼儿,要求观摩者提前准备好观摩工具和观摩资料,但是,现实中还有不少教研活动组织者没有认识到它的缺点,继续在旧路上前行。
小小的一张图片,还折射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现场观摩是否“真看见”教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真看见”幼儿的学习,“真满足”教师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重新认识教研。
顾名思义,教研就是研究“教”,研究教师,研究教师如何教,研究教师如何成长,研究教育现场,研究教育机智…… 凡是涉及“教”都是研究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活动,教研形式也是不同的,对教研参与者的要求和准备也不同。“教”与“学”不可分,有“教”必有“学”。所以,教研必须看到“学”,并且以“学”和“教”为本,这才是教研的全部内容。
反思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寻找教研质量提升之策,本期“热点论谈”栏目与您深入讨论……
刘振民:以现场观摩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可以让参与教研的教师真真切切地看到活动组织的过程,以及活动中执教教师和幼儿的现场表现。以此为基础进行点评、分析、讨论, 可以让参与者获得生动的体验和经验,便于将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场景、教育行 为联结在一起,有利于教师理解和应用。
但是, 对于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幼儿来说, 观摩活动是一个他人在场的学习活动,幼儿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干扰。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划定观摩活动中参与老师的活动区域。观摩者不得随意进入幼儿的活动空间,干扰孩子的学习活动。二是维持观摩活动的秩序。明确教师在观摩活动中的重点是观察幼儿的活动、记录活动的过程和幼儿的典型行为,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感悟以及疑问。观摩活动结束后,再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和交流。现场观摩活动进行中,教师要保持安静,认真观摩。三是要明确参与观摩活动的老师具体要看什么、记什么, 以及如何准确记录下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形式,幼儿的运动路线、运动方式、运动持续时间,活动操作频次及活动效果, 让参与观摩的老师有具体的事情可做,有具体的信息需要收集,这样他们就会减少干预幼儿的行为。
另外, 教研活动主持人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要面向全体, 组织大家充分交流讨论,让每个人都有交流分享的机会, 这样会促进教师积极思考, 不至于无所事事,讨论交流无关问题。
刘振民:对于现场观摩来说,观察和记录是深入教研的基础。观察和记录都要有针对性,有预先设置的框架,有可讨论的焦点, 观察和记录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深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预先对现场观摩活动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 活动组织的基本流程等。在此基础上, 明确观察的框架和要点,制订快速记录的表格和记录符号,以便能够准确、全面、快速地记录,以获取比较全面的、有层次的信息。二是要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情景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所预设, 便于在活动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明确的判断和分类,让记录焦点集中、条理清晰。三是要根据以往经验、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操作水平,围绕教育活动的目标,明确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典型表现和标志性行为,让记录有重点、有意义,真正看到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至于录像和照相,作为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其结果 便于反复观察、深入研究,但是要提高录像和拍照记录的有效性, 更多地聚焦有分析、评价意义的镜头,如幼儿写写画画中的坐姿、握笔姿势,以便后期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泛泛地使用。
刘振民: 一是选择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教研主题,这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共鸣。二 是提前发布教研主题,让参研老师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才能提高相互交流和研讨的质量。三是在教研过程中让参与者都有表达的机会。活动前可以采用资料分享和传阅的方式,让大家开阔视野,有所思考;活动中可以采用书面的头脑风暴的方式,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让大家看到,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小 组内充分发言,小组长进行归纳总结。四 是在撰写教研总结和教研成果时,尊重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 尊重每个人的付出,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新想法,要说明它的具体来源, 以激励每一个参与者,使其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贡献智慧。五是具体的交流讨论组织形式, 年轻教师、新手教师先发言,避免他们在老教师发表意见之后有不必说的想法,同时让他们依据直觉经验和判断,打破我们以往的思维定式,或许会更有创见。
刘振民: 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教研有不同的需求, 其原因是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教师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教研的目标、内容 和组织形式也应当有所不同。
首先,对于新手教师,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运动(并确保安全)。他们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及组织的基本能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一般应当采用示范模仿式的学习、 大量的模拟演练以及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纠错, 所以更多 的是预操作式的教研。其次,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骨干教师, 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这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其教学操作以及能力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和完善。一般应当采用问题反思基础上的微格教研,让教师教学操作的目标更明确,过程更规范。最后,对于专家型教师,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有效总结和梳理,并有效地指导其他老师。这需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反思归纳能力, 从过往的经历、 经验中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归纳提炼成操作规范和操作要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带动新手老师,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一般应当采用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式, 帮助他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教育实践, 总结教学操作过程的阶段性、 教学方法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结合典型案例总结成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论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