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MyMjY5NQ==&mid=2650464654&idx=1&sn=f39a506b057d2fef5dcdca65ae0855a4
◆ ◆ 本文导读 ◆ ◆ ◆
每次加班布置教室环境,如果孩子喜欢,领导满意那还算忙有所得,但最无奈的就是冒着过劳肥的风险做环创,结果做出来孩子们毫无兴趣,领导看了还全部推翻……
其实,这是每位幼师成长路上必经的“坑”,今天我就来列举8个在布置班级环境时经常会遇到的错误,以及如何跳过这些坑的方法,一定要看完哦~
推荐 丨1b+老师
微信号:youshikoudai008
01.未规划,便动工
我刚进幼儿园时,曾不止一次犯过这样的错误。看到许多案例,就迫不及待开工布置,结果因为格局事先没规划好,所以布置完要做很多调整,和搭班老师两个人把一个笨重的橱柜搬来搬去一个下午,忙到半夜吃宵夜,过劳肥也许就这么来的吧……
同样的错误还有先盯着区域里一个布置做的很细很细,然而做完却与整个主题偏差很大。
所以无论是做环境创设,还是设计区角活动,切忌没规划好就开始动手做。你可能会遭遇花了很大功夫做的东西实际并不适合。
02.用成人的审美,布置幼儿的环境
我认识一位老师向家长征集了许多绿植,然后用各种奶粉罐、旧靴子、篮球等废旧物品做出了比花店颜值还要高的自然角,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瞬间几百点赞,但孩子们却很少去照顾植物探索研究,最后只能沦为一处摆设。
的确,美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愉悦,但幼儿园毕竟不是童话乐园,光美可不行,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游戏互动获得经验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大人看来有点“幼稚”的环境布置,孩子们却情有独钟。
03.方便自己教学,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还是我见过的一个案例,针对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罗老师在主题墙上设计了一个书包,旁边有很多实物照片,让孩子选择在书包里放哪些东西以及怎样放才合理等。
这么有趣的主题墙,孩子们一定很想参与吧,但孩子们玩了一两次就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呢?罗老师总结了原因是,书包在孩子的视线以上,位置太高了!
所以环境布置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要用孩子的视角去审核。
04.没有弄清楚为谁创设环境
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幼儿园,为了彰显幼儿园的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老师们找来了很多本土文化的装饰物品,贴在墙上,挂在顶上,仿佛走进的不是幼儿园,而是一所民俗博物馆。
但当我想去近距离观察时,发现这些高高在上的道具可望却不可及。我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们如何去亲身探索互动了解这些文化?
环境布置首先要考虑它的教育性,要让园本特色成为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展示。
05.环境不够“引人入胜”
有许多老师辛苦做出的环境,功能齐全材料丰富应用尽有,但就是对孩子没有吸引力。
那很有可能是材料投放与布局出错了。这里我们来看国外的两个改造前后的案例,你一看就能明白。首先是一个班级入口的例子。
-
直接扑面而来的集体教学活动展示板、字母挂图让人感觉略显压抑;
-
杂乱的配色增加了空间的凌乱感;
-
作为教室入口,几乎没有体现任何对小朋友和家长表示“欢迎”的概念。
-
调整后的入口区域变成了一个温馨的欢迎区域;
-
墙上班级孩子们的照片和名字突出了班级对每个孩子的重视;
-
台灯和绿植,以及对原有的摇椅的利用增加了空间的“家庭感”,更好的增加了空间的“心理安全感”和舒适程度;
-
KT板上贴满孩子们在教室内活动和在社区参与的照片,传递了家园共育的理念;
-
中性色的选用整体更加和谐美观。
再来看另一组科探区的环境布置案例。
-
空间的区角划分井然有序,但是每个区角的功能属性在视觉上并不明显;
-
科学探索区原来在数学区的旁边角落,养了一只仓鼠和一只金鱼供观察;
-
科探区的材料并不够丰富,孩子们可能除了去看看鱼和老鼠,区域的利用性就很低。
-
墙上编织网的加入增加了很多自然元素的材料,比如树枝和贝壳等自然物供孩子们探索;
-
提供了供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用的昆虫标本箱(契合正在开展的昆虫主题);
-
提供了记录夹和记录纸、手套、儿童放大镜等观察探索工具;
-
配置几件科学家的衣服,帮助孩子更好的进入探索者的角色情景。
-
在原有的鱼缸旁边放置一本关于金鱼的常见知识的小百科绘本,便于扩展孩子们基于观察后对于鱼的认知。
-
区域整体的吸引力、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特点被大大提升。
06.环境布置为了变而变
我见过一位够“勤快”的小班老师,常常看到其他班级改了环境,她也跟着换了班级的布局,一个学期换了6次主题墙,每次看她发的班级照片,总以为她又换了个班……
首先我们暂且不说资源浪费。孩子熟悉一个主题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区角里主题活动不是每个孩子在短期内就能玩遍的。变得太快容易让孩子们还没玩够就失去了解该主题的机会。
班级的环境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而定,当他们生成新的主题时,可能是改变环境的契机,如果是为了变而变,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07.老师的痕迹比孩子的多
去年新年前夕,我的前同事潘潘老师设计了一个以各种红色礼物盒为元素的新年主题墙装饰,上面还有新年倒计时的牌子,整个教室看上去超有过新年的气氛,但孩子们似乎对新年并不感兴趣,她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之后,潘潘老师在礼物盒外挂了一个挂钩,挂上一个印有孩子名字的小口袋,让孩子们把要送给好朋友的礼物可以放进口袋,也可以放爸爸妈妈送给孩子的礼物,规定到新年才能打开。孩子们听了以后非常兴奋,每一个天都往里面放礼物。
你看,当环境创设中引发孩子的行为与情感的参与,这样的班级环境创设才有了真正价值。
08.满满的画面,没有一处留白
以前有位实习的老师在做环境时,喜欢把每个地方都布置的满满当当,她说领导马上要来检查了,肯定不喜欢班级里有地方“太空”。但结果领导还是提出建议说她把教室的环境做得“太满”了。
原因很简单,我们需要给孩子留点空间,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活动过程,都可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留白也是给自己留有调整的余地,没有谁做的环境是一次就达到完美的。
适当地进行留白,别怕空着不好看,也别怕领导会“说话”。
相信你看到这里一定满腹疑问,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发生?如何正确做好班级布局规划与区角的材料投放?
在优师教研成立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太知道对于老师来说,拥有一套能把布局和材料投放讲清楚,且还富有一定实践指导性的学习内容,是多么迫切,多么需要。
所以,优师教研教研总监夏竹筠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将关于班级环境布置的心得讲给你听,希望能够帮到你一点点。
谢谢您的关注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