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要背唐诗宋词、数数;上了幼儿园,家长就忙着给孩子报英语、珠心算等兴趣班;一些优质民办小学的孩子入学面试内容也与奥数相关。
在这种“集体性焦虑”面前,不少家长想方设法“教”孩子数学。
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发明”。所以,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的能力时,家长应坚持从孩子出发,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
家长对幼儿数学学习本质有误解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说过,很多人接受十几年的数学教育,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
现实中有些家长也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数学靠的是“记性”。我们经常会听到三四岁孩子的家长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数数时总是乱数,教了很多次也没有用?为什么我的孩子记性那么差?我给他讲过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这些加减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数数,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会唱数,准确无误地背诵10以内甚或100以内的数,就学会数数了。但是研究表明,幼儿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
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头数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幼儿会数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儿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要经历一个从动作性学习到抽象化理解的发展过程。
但家长对此可能并不了解,认为数学只要记忆就行了。幼儿记性好,只要做大量的习题,把做过的题目记下来就成了。
而有些家长虽然也知道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所以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话,就必须提前让孩子做数学题,特别是提前学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题,这样才能开发学前儿童的数学心智。
理解孩子数学学习的特点
更多地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本质和特点,可大大改善家长的焦虑情绪。
家长应明白,数学学习应坚持启蒙教育,明确目标定位。幼儿的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幼儿数学教育应注意由浅入深,切忌急功近利。
《纲要》中明确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初步运用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等等。
《指南》中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国内外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幼儿没有真正理解和知道什么是数时,就提前让他们学习大量的加减法等,幼儿最终并不能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家长应相信,数学是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发明”,这是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是为他们创设适宜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具体经验,等待他们的发展,而不应过分焦虑。
家长应意识到,对幼儿来说,其理解能力有限,数学的基础还没有打好,提前学一些和孩子年龄发展特别不符的数学题是不适合的,会使孩子的兴趣受打击,使其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家长功利化地逼迫孩子学习,可能会加重孩子的负担,伤害其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家长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
家长应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维。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家长应充分审视自己孩子的能力特点,不要盲目攀比,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这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
兴趣原则
就数学的学习,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学习兴趣远比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知识重要。家长在平时应关注孩子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模式规律等现象是否有足够的兴趣,比如带孩子上街时,可以让孩子主动认门牌号上的数字,在孩子玩玩具时让他说出三角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带孩子进入超市时可以让幼儿关注物品的摆放规律、购物的数量与价格的关系……
家长可以尝试让幼儿开展配对的活动、排序的活动、分类的活动等等,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量、形的概念,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包含观念等,体会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生活化原则
幼儿最重要的数学学习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发现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
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用处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例如,数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面对抽象的数字符号,幼儿很难理解“数字就是表示多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生活中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这样幼儿就容易得到很多具体而丰富的认识。
配图/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