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来|自|一|线|的|困|惑|
|专|家|解|读|
正确看待幼儿
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有一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变形,失去平衡摔倒在体操垫上时,我真担心他们会摔伤。难道只要幼儿能做到,就可以不断增加运动的高度、强度和难度吗?这样做,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园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工作者,我想,应该对当前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极限”的做法作一些深入思考了。
附:|来|自|一|线|的|精|彩|观|点|
跳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双脚跳、单脚跳、纵跳、行进向前跳、侧跳、立定跳远、从高处往下跳、助跑跨跳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包含准备、蹬地、跃起、落地等几个阶段。幼儿跳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蹬地动作要有力,落地动作要有缓冲;轻轻落地,动作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弹跳力、爆发力以及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从高处往下跳”是指幼儿站在高处经过“跳”这个动作后落到地上,而不是“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没有“跳”的动作)。幼儿园的“跳水运动员”“跳伞”等体育游戏中都有模仿性的跳跃动作,都包含着起跳时“腾起”的要求。幼儿需要通过反复的、有变化的“玩”,并且通过不断的交流分享,才能逐步积累这些动作经验,达到锻炼的目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教师要完整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要领:站在20~50厘米高处,微屈双腿,两臂自然下垂;摆臂提腰,两腿蹬伸腾起跳下;前脚掌先着地,落地的时候要屈腿,上体稍直,两臂平举以得到缓冲和维持平衡。
在正确理解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含义后,我们来讨论它的挑战性究竟可以体现在哪里。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挑战性”体现在起跳高度的递进上,但她没有充分考虑该项目的特点,没有意识到要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提出挑战,以引导幼儿超越自我。为此,我建议设置一些不同高度的障碍,让幼儿自主选择练习。障碍的高度可逐步提高,幼儿站立的高度也可微调。挑战对幼儿来说是全方位的,可让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增强下肢力量,或增加上肢、下肢、躯干协同配合等的运动经验,以让幼儿通过接受挑战、超越自我,逐步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
(上海 黄保法)
在我看来,教师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了,也过于关注幼儿动作的规范性了,从而隐性地增加了幼儿的心理负担。虽说教师以桌子、椅子等幼儿熟悉的物品为活动器材,并试图通过活动器材及其高度的变化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活动的形式,但这只是教师的主观设计,并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很难让幼儿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强调的是幼儿跳的高度,忽略了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前期经验,影响了幼儿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伴随着幼儿生理发展的进程,是在与适宜的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适宜的环境应体现情境化,突出幼儿的自主参与,因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在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事先设计的高度上反复练习,使活动演变为单纯的动作练习了,幼儿体验不到从高处往下跳的乐趣。由于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所以教师应同时提供不同高度的器材供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高度,在与器材的充分互动中逐步感受自身动作的协调与灵活,从而增强自信心,维持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幼儿把这种好动的天性转化为发展基本动作的动力,还要注意保护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并要充分理解幼儿动作发展的不均衡特点,以切实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热爱运动的习惯。
(辽宁大连 李晓玫)
如果我来设计这个活动,我会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习从高处往下跳时要前脚掌着地缓冲及保持身体平衡这两点上。对幼儿来说,这既是动作技巧的学习,又是自我保护能力的学习。其间,教师对幼儿的保护与帮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会面向他,与他双手相握,当他向下跳时我会顺势自然下蹲,帮助他掌握落地屈膝的方法,引导他获得保持身体平衡的经验。待幼儿掌握了正确方法之后,他们自然会举一反三,挑战不同的高度的。
我会把活动难点预设为:掌握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时用力摆臂、跳起挺身、落地屈膝等动作要领。所以,教师完整的示范和详细的讲解非常重要,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敢从高处往下跳就弱化了动作要领的分步示范和讲解,通常幼儿会出现起跳后挺身不够、落地时缓冲不够等问题,教师可通过游戏加强幼儿的柔韧练习、原地挺身跳练习、原地屈膝练习等,以保证幼儿动作的准确性。
总之,并脚从高处往下跳的目的应落在帮助幼儿学会从高处往下跳的正确方法,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为幼儿创设不同的高度,是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敢于挑战自我。只要教师悉心观察,就能根据不同幼儿的空中平衡能力、落地缓冲能力和柔软程度,让幼儿尝试合适的高度。
(云南个旧 邓红梅)
在设计体育活动“从高处往下跳”时,教师既要考虑中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设置不同的高度,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屈膝缓冲的重要性,懂得从高处跳下来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教师可以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情景,请幼儿扮演小青蛙从高处跳到低处的“荷叶”上抓害虫(每片“荷叶”上有一张害虫的图片),这样幼儿就会自然地屈膝下蹲了。教师还可以采用边念儿歌边示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小青蛙,不害怕,学习本领顶呱呱。轻轻走到高台上,并齐两只小脚丫,一二三跳下来,一下捉住小虫子!”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幼儿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得到舒展,肌肉得到放松,为活动的安全开展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活动中,教师要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积极参与,不断交流,通过发现问题、大胆尝试,积累和提升运动经验。作为教师,要在幼儿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纠正部分幼儿的姿势,帮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与幼儿共同总结正确落地、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幼儿总结经验,从而切实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运动能力。
(北京 钟 健)
中班时我班曾开展过50米竞速跑,有的孩子看上去壮壮的却跑不动,有的孩子长得不胖也跑不快。经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跑的要领。后来我特别关注这几个孩子,指导他们跑的时候手臂要自然弯曲、半握拳,前后摆动,而且要注意用身体带动大臂、用大臂带动小臂,注意呼吸和步伐等。
再说说跳的动作,为什么跳台阶时有的孩子可以跳两层不摔倒,有的孩子跳一层就摔倒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从容地从椅子上跳下来,有的孩子却犹豫不决,好不容易跳下来也会双手着地?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容易摔的幼儿有的是因为胆小,有的是因为不得法。如果能帮助幼儿领悟到动作要领,比如,双脚并拢跳更加稳定,跳一层台阶和跳三层台阶所需的弹跳高度不同,从椅子上往下跳要先屈膝后起跳等,那么幼儿在跳的时候自然会得心应手,提高安全性。事实上,要发展幼儿“跳”的能力,不能只依靠增加高度来实现,连续跳、夹沙包跳、双脚交替跳、高低跳等都能从不同程度发展幼儿跳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挑战性体现在更有趣的游戏类型和更丰富的活动内容上。
(山东青岛 吕新玉)
体育活动“从高处往下跳”中隐含的“挑战性”是多方面的:有克服害怕心理方面的,有发展动作能力方面的,有战胜困难方面的,有形成合作意识方面的,等等。无论何种挑战,都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能力出发,不能为了挑战而挑战。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行动往往具有极大的盲从性,所以教师要慎用不切实际的鼓励性语言,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湖北武汉 马晓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案例中的教师过分强调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标,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愉悦。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注重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和良好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江苏如皋 张春鸿)
幼儿的动作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幼儿的能力和前期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目标,并由易到难地安排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解决方法。这样教师就不会随意更改活动目标或内容了,幼儿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广东深圳 刘晶晶)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题目为:《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