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但讲故事可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会的。浙江大学幼儿园的刘老师针对中班孩子在讲故事过程中出现的不愿讲故事、不能完整讲述故事、讲述故事生硬无趣等问题,从孩子、老师和家长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实用有趣的策略,爸爸妈妈们一起来试试吧!
情景1:“我不喜欢讲故事”
餐前故事开始了,几个愿意讲故事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不叫他。可是朵朵在下面嘟囔着:“又要讲故事啊,我一点也不喜欢讲故事。”老师听见了,轻描淡写地说:“老师要奖励喜欢讲故事的小朋友五角星噢。”一边又试探性地问:“谁还有好听的故事?”但举手的还是那几个愿意讲故事的小朋友。
情景2:“讲着讲着就忘了的故事”
泽泽鼓足勇气在同伴面前开始讲“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一开始,他讲得非常顺利,因为故事实在比较长,讲着讲着,泽泽就开始“咯噔”了,最后他扭捏着,小脸涨得通红,很难为情地停了下来……
情景3:“生硬无趣的故事”
云涵很喜欢讲“小马过河”的故事,而且倒背如流。记忆中,她已经在小朋友面前讲了三遍。今天她还是讲这个故事,还是“背”得那么快,但是毫无表情。下面的小朋友都开始叹气:“唉!又是这个故事……”
从孩子方面来看
表达能力弱,缺乏自信。从小班升到中班,孩子们的角色开始从听故事转为讲故事,这种转变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情景1中的朵朵属于班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她对自己缺乏自信,还无法胜任故事讲述者这样一个角色。
缺乏故事演讲的技巧。讲故事时需要孩子们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这是讲好故事的核心技巧。另外,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的恰当运用也能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但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多数孩子仅仅是将故事“背”下来,因为没有任何的技巧运用,所以故事讲得生硬无趣。
从老师方面来看
方法传授不足。情景3中云涵讲的故事为什么如此千篇一律,没有任何变化呢?对初讲故事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指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跟孩子强调: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气要有变化,脸部要有表情等,往往会事倍功半。孩子不仅不理解,而且还增加压力。因此,要想让孩子运用好语气语调和体态语把故事讲得生动,老师的示范和引导很关键。
缺乏分层指导。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讲得较完整、较长、较生动的;能讲较简短的故事,但仅仅是“背”下来的;不愿讲,存在惧怕心理的。对每个孩子讲故事的能力,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不同的指导。这样,才能因人而异地帮助孩子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评价机制缺失,无法激励。在现状1中,老师轻描淡写的激励实为“放空”,针对讲故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如开辟“故事专栏”,针对孩子讲故事的情况设置小奖品,等等,这些都是激励孩子讲好故事的方法。
从家长方面来看
不知道怎样选择故事。情景2中,泽泽讲得那个故事实在是太复杂了,家长在选择故事时应该注意孩子的能力。对于太复杂的故事,孩子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太容易的故事则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家长应该选择与他们认知水平相适宜的故事,既不超过“跳一跳,够得到”的发展区间,又不停留在原有水平。
不知道怎样配合老师。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讲故事的好处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们不知道怎样配合幼儿园的讲故事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讲故事,讲好故事呢?我们不妨这样做。
“ 兴 趣 书 ” 策 略
“兴趣书”策略就是让孩子“选择最喜欢的书”讲给别人听。
情景描述:我把孩子们带到小五班,让他们每个人找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书讲给弟弟妹妹听。我还没怎么安排,孩子们已经或坐或趴地开讲了。讲的孩子,有模有样;听的孩子,津津有味。叮当看样子准备得相当充分,讲得非常流畅;佳敏一手扶书一手点着画面,那样细致体贴;维维很快讲完了故事,我担心他没事可做到处跑,没想到,他很希望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又和旁边的豆豆交换了一个倾听者,重新开始讲了起来……
分析——拿着自己喜欢的书讲给别人听比脱稿讲述要容易,这样做能为脱稿讲故事打下基础。陶行知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给弟弟妹妹讲故事”不仅能让哥哥姐姐更自信地讲故事,也让弟弟妹妹们在听故事中收获颇丰。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选择故事时应关注孩子的反应,过于复杂的故事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的则又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应该选择与孩子认知水平相当的故事,既不超过“跳一跳,够得到”的发展区间,又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层面。我们最好选择那些故事性强,有一定情节重复,孩子复述起来较为轻快,又不会影响他们表达兴趣的作品。
“赏视频”就是老师提供优秀的讲故事视频让孩子观赏,让孩子自己发现把故事讲得更好、更生动、更富感染力的方法。
观看他人的讲故事视频,学习讲故事的技巧
我们下载了一些小朋友讲故事获奖的视频,如《调皮的猴子》、《两只笨狗熊》等,并组织故事赏析活动。孩子们看完视频后都笑了。
教师:你们为什么笑呢?
维维: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太有趣啦!
教师:哪里有趣?
维维:小朋友学猴子的动作很搞笑。
球球:狐狸姐姐说话的声音很好玩!
叮当:姐姐讲到狗熊的大饼又被吃了一口,大狗熊很郁闷的样子太好笑了!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用绘画记录了讲好故事的要点,如适当的动作、根据角色变化的声音、搞笑的表情等。孩子们也纷纷表示这几个方面是令他们发笑的重要原因,并表示自己以后也要这样讲故事。
观看自己的讲故事视频,反思不足
我们还把孩子们讲故事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他们自己看。江南看完自己讲《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的故事时很兴奋地说:“我把大家都逗笑了!不过,下次我要把大牛和小屎壳郎的动作做得更夸张搞笑一点。”叮当看完自己讲的《小达摩和小天狗》说:“我讲故事的声音太轻了,有好几句我自己都听不见。”……大多数孩子能在看完视频后,自我反思,这出乎我们的意料。自我反思是提升孩子讲故事能力的有效方法。
评审老师的故事,将讲故事的技巧内化于心
我们还组织了“专家评审团”活动,让孩子们来当“专家”,对老师讲的故事作出评价,而老师则以时而“讲得好”时而“讲得不好”来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小专家”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有一次,我讲完“狐假虎威”的故事后,球球一针见血地指出:“刘老师,狐狸很神气的样子你没有表现出来。”“那狐狸神气的样子要怎么表现呢?”我把球抛给孩子。有的孩子说应当把头抬起来一点,有的说身体应当摇摆起来,还有的说脸上要带点偷着乐的感觉……在“小专家”们的出谋划策中,“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得越来越完美了。而在指导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小专家”们也越来越内行,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加入怎样的动作与表情,知道不同的角色可以用声音的粗细来区分。
分析——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在赏析中,孩子们知道了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小白兔的声音是细细甜甜的;知道难过时皱眉、伤心时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老师鼓励孩子们对这些动作、语调、表情等加以模仿,让孩子们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这种学习为孩子们绘声绘色讲故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家长平时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给了孩子模仿的榜样。你觉得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困难的,所以不妨多留意这样的“模仿点”,家长在适当的时候不妨“笨”一点,让“小老师”来“提示”或“点评”,让讲故事的过程充满乐趣。
所谓“小稿子”策略,就是老师针对讲故事容易忘词的孩子提供的支架。它以主持稿的形式进行,从“写稿子”到“记稿子”,再到讲故事时“用稿子”,帮助孩子们完整地讲述故事。
“小稿子”分为粉色稿和黄色稿,粉色稿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将自己最容易忘记的地方画上去,而黄色稿是概括性的画面,让孩子将主要的内容和情节画一画。有了这两种“小稿子”,孩子们就会像主持人一样,实在没记住就瞄一眼。现在,就连最怕“脱稿”讲故事的球球也加入了讲故事的行列,尽管她会时不时地看下手中的“小稿子”,但她还是完整地讲一个故事了。
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部分孩子应因为怕自己忘记故事内容而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讲故事。如何帮助这部分孩子呢?电视中主持人手中的稿子给了我们启发,“小稿子”很好地解决了孩子害怕脱稿讲故事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忘词带来的尴尬与紧张。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较为生疏的故事情节加深了记忆,黄色稿把主要的情节用简要的画面表现出来,这一方面提升了孩子的概括力,另一方面也加深理解了故事中的情节。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讲故事需要孩子理解与记忆故事,但是很多孩子往往记不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画一画,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多鼓励,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顾名思义,“故事接龙”就是指一个故事由几个人合作完成的讲故事形式,在活动中我们把“故事接龙”分为“复述接龙”和“创意接龙”。复述接龙是指选一个故事,由小组成员分段讲述,降低完整讲述故事的难度,激发孩子讲故事的兴趣;创意接龙则是续编故事的开头、中间部分或结尾。
“复述接龙” 感受合作讲故事的快乐
第三小组小朋友讲述的是《鸭子和农夫》这个故事,五个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故事分成了五个段落,一人讲述一段。因为对故事比较熟悉,如果谁接不上了,大家就会相互提醒。后来,他们又主动进行了角色分配,鸭子可怜的样子、农夫懒惰的模样,在孩子们的演讲中显得生动有趣。复述故事接龙不仅能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清晰性,还能有效地训练孩子的听说能力。
“创意接龙”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次,我们进行《小兔为什么来晚了》的中间部分故事续编。故事的概要是:兔妈妈过生日,请小兔去买生日蛋糕,但是等到客人都到齐了,小兔还没回来,小兔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有的小朋友说:“小兔在路上遇见了好朋友,把买蛋糕的事情给忘了。”有的说:“小兔把妈妈给的钱丢了,一路来回地找,找了半天原来还在自己的口袋里……”还有的说:“小兔碰见了乌龟,和乌龟比赛跑步去了……”创意故事接龙是很多孩子喜欢玩的,意想不到的情节和结局会增强讲故事的乐趣。但是一开始,家长不要太在意故事是否符合逻辑,只要能接上,大体上说得过去就行。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必要一直以“家长”或“老师”的面貌出现,不妨适当地变换角色,以一个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候家长是一个“表演者”,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有时候家长又是一个“作者”,和孩子一起天马行空编故事;有时候家长还是一个“鼓掌者”……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很棒的合作者,从而愿意跟你一起玩讲故事的游戏。
“故事专栏”策略即教师的讲评。对讲故事能力强的幼儿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的幼儿应给予充分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通过“照片栏”来展示
班级设置了讲故事的照片展示,被展示的幼儿由于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而增添信心。而其他幼儿在观看之后,也会萌生我也要上“照片栏”的念头。
通过“评比栏”来评比
班级设置了“看谁跑得快”的评比栏,在评比栏的跑道上,贴有幼儿照片的小人站在起跑线上,谁讲了一个故事,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小人就向前移一格,谁先跑到终点谁就可以得到“我是故事大王”的奖杯。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反复,有倒退,没有必要每次都拿“最高标准”来要求孩子,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的热情和兴趣,让这种热情、兴趣保持下去,演变为“习惯”。
成人的角色。家长不妨以一个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讲故事。孩子可能更喜欢充当“老师”之类的角色,家长们不妨“笨”一点,让“小老师”给点“意见”、“提示”或“点评”,那么整个讲故事的过程将会充满乐趣。
支架的撤离。教育支架是老师或家长为提升孩子讲故事能力而搭建的,只是“帮助”和“协助”孩子学习,而不是“代替”孩子学习。譬如“小稿子”,这种做法有效地帮助了一部分容易忘词的孩子。但是何时撤离“小稿子”,让孩子不要形成依赖,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总第625、626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