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园地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种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生发地之一。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每年的自然角种植活动却是令人“头疼”的一项工作,因为种植活动是自然的、零散的,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表象感知和情感体验,而课程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如何挖掘种植活动中的教育价值,生成一系列生动的、自然的课程,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呢?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关于幼儿园种植的“全收获”理论,帮助我们看到了种植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全”是指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种植过程不只是让幼儿有收获,从“种什么”到“如何种”,从“如何照料”到“收获果实”,整个过程包含着多渠道的探究路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多方面的经验习得,这些也正是课程的切入点和生发渠道。
正值春季自然角种植活动伊始,我决定在实践中去找找孩子在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即在课程中获得的有益经验。
一天,佳佳和妈妈在班级群里进行阅读交流,其中有一篇《红帐子,白胖子》专门讲述了花生的故事,孩子们一时间对花生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生是怎么长出来的?”“花生的果实为什么长在地下?”作为教师,我想到了花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坚果类食物,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很多孩子都有吃花生、剥花生的经验。而且,花生的外形特征比较明显,从果壳到果皮再到里面的种子,颜色形状也都不一样,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探究价值。于是,通过查阅书籍,孩子们知道了花生在春天种植、秋天收获。我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决定带领他们一起种花生。
在种植前,我引导孩子先进行了仔细地观察:花生由哪几部分组成,花生壳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花生皮是什么颜色,花生仁又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带着问题对花生进行了探究。有的孩子发现花生壳剥开来像小船,放在水中还可以游来游去,摸起来糙糙的;有的孩子说:花生的种子有一层薄薄的衣服,有的是浅粉色,有的是紫红色,闻起来很香很香的;有的孩子关注到了花生仁的质感,摸起来滑滑的,还很硬……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表征自己对花生的认识,有的家长还利用花生壳的特点带领孩子做了好看的艺术作品。
在查阅书籍中,孩子们发现花生的花开在上面,果实却长在土里,很好奇花生到底是怎么被花“生”出来的?有的猜花是通过下面的茎生宝宝的,有的猜花落在土里就会变成种子,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决定在亲自种植中寻找答案。
在关于“种什么”的讨论中,通过对种植作物的选择、观察、表征和猜想等多渠道的感知,幼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萌发了对种植对象探究的兴趣。
“怎么种”中的收获: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在种花生之前,孩子们关于种植的经验并不丰富,仅有在小班点种萝卜、洋葱的经验。每种作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种植方式和生长条件,花生究竟怎么种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孩子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资料,发现花生也是一颗一颗埋在土里的,正好可以迁移孩子们在小班点种的经验。也有家长提出建议,催芽过后的花生种子会长得更好……我们请来了幼儿园里有种植经验的徐伯伯,为孩子们现场演示了催芽的过程,原来就是在种植前先把种子泡在水里,利用湿润的环境促进种子萌发,再把发芽的种子直接种在土里。
为了让花生长得更好,我鼓励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寻肥沃的土壤,用铲子挖、耙子耙,还有的孩子专门寻找有蚯蚓的土壤,认为那样的土壤才有营养,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专门去寻找了有松针的土……于是,我们又衍生出了“制肥”的生成活动。
在“怎么种”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仅仅是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种植,如何创设适宜的生长条件,怎样让种子更好地存活,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与幼儿分享经验,陪伴幼儿共同体验种植过程,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丰富着幼儿的种植经验。
“照料”中的收获:在实验观察中习得方法
在种下花生后,孩子们之间有了更多关于照顾花生的讨论和花生成长的发现。
“怎样照顾花生才能让它快快长高呢?” 有的孩子说,只有天天浇水,花生小苗才能长高;有的孩子说,花生成长需要多晒太阳,阳光能让花生长大。花生要多久才能成熟呢?有的孩子说要100天,有的孩子通过和家长一起翻阅书籍,得知花生从种子发芽到结果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不同的生长环境进行对比,比如在充足光照和阴暗条件下对比,在湿润与干旱条件下对比,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比较茎的高度、叶子的大小、开花的时间,从而得出哪种条件下的花生长得好。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亲历花生逐渐从一棵小苗逐渐长大、开花、花落在土里结果的全过程。用观察到的事实解答了最初的疑问——花生是如何被花“生”出来的。
在对花生的照料养护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种植作物的问题,经历猜想假设、提出方案、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的探究路径,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收获”中的收获:在问题中生发新的探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终于到了采摘花生的时节。在以往的自然角活动中,我们的种植活动似乎总是聚焦于“种植”,而果实的采摘收获,常常是一个被成人代替的环节。受“全收获”理论的启发,我打算把这个环节放手交给孩子们来完成。
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去种植园地“收获”花生。在采摘花生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和探究变得更加有趣了。一开始,地里的花生很多,孩子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挖花生,小石头用耙子耙出很多花生;言言先用铲子把土铲松,再用手用力一拽,就拽出了花生;大宇的力气很大,直接用手一拔,就拔出了花生。花生渐渐变少了,孩子们又对哪里可以挖到花生以及土壤问题展开了探究……
在“收获”这一环节,我真切地体验到收获并非意味着种植活动的结束,因为孩子们会在收获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收获?”“什么样的工具适合?”“哪里可以收获?”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孩子们新的思考与更加深入的探究。
在“种花生”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全收获”理念的视角下,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有着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收获”;我也看到种植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生发的载体,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核心经验和实施途径;我更看到了种植课程下,幼儿基于兴趣的探究,亲历过程的体验,学习品质的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
不同种植阶段如何支持幼儿发展
朱蓉
幼儿园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与植物、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充分感知、互动,积累经验。教师是幼儿种植活动不可缺少的同行者。根据选种、种植、收获的不同阶段,教师有计划、有准备地种植,可以支持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
选种
关注种植的多样性
“种什么”一直是教师在种植活动中首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园三年的时间,不同年龄段幼儿都会有种植活动。多轮的种植活动与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植物,到底如何选择?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跟幼儿一起商量“种什么”,是选择的一部分考量,另外,教师还需要关注种植的多样性。
种植的多样性包括:一是种植种类的多样性。花卉、粮食、蔬菜、水果,都是幼儿园可以种植的对象。三年的时间,可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支持幼儿对不同植物充分感知和了解。二是种植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一样,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泥土里。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也是让幼儿关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途径。三是生长需求的多样性。植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繁殖,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喜欢阳光、有的喜欢背阴;有的喜欢多水分,有的多浇水后容易烂根。不同植物的种植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不同的经历,增加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
另外,在选种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植物与当下季节、温度的适宜性。搜寻当下季节中适合种植的多种植物,为幼儿的种植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种植
教师做好引导者、支持者
在幼儿种植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做幼儿种植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
让幼儿动手,参与种植的全过程,成为种植活动的主人。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好机会。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与泥土、水、空气、植物,及其相关的小动物亲密接触。撒种子前,幼儿用不同工具翻土,对比工具的适宜性;浇水前后,摸一摸、捏一捏,对比感知泥土的软硬……幼儿精心呵护自己种植的植物,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这是幼儿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机会、条件,支持幼儿在种植全过程的积极参与。
引导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种植活动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时间跨度。教师需要在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制定不同观察计划,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激发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的观察兴趣,避免“观察疲劳”。比如,中班幼儿种植青菜,小苗出来后,什么时间可以吃?师幼一起研究菜场里的青菜有多高,做一个标尺插在园地中,当青菜的高度超过标尺时,就可以收获青菜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参照物,可以明显发现青菜的生长。
支持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对植物生长会有各种类型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种子出芽了,有的没有动静?豌豆苗怎么趴在泥土里?教师引导幼儿在有目的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找到解决方案:问一问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看看书或到网上寻找解决办法。找到方法后,一起付诸实际,验证方法是否有效。
支持幼儿积极的语言交流。种植活动中,幼儿面对自己种植的植物,会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植物的变化、猜测植物的生长趋势等。幼儿全程参与的、有观察基础的种植过程,熟悉的种植环境,以及相关的种植经验,为幼儿提供了可谈论的真实情境,教师应该创造鼓励幼儿语言交流的环境,激发幼儿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
链接各领域关键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种植活动不只是科学活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教师在种植活动中,需要把握各领域的关键经验,结合当下的种植过程,给予幼儿支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收获
回顾种植过程收获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幼儿在盼望中迎来了收获。不同植物收获不同的“果实”。幼儿在不同植物的种植过程中又收获共同的发展。
一是收获“果实”。有了前期不同的选择,在收获的过程中,幼儿能收获鲜艳的花朵、绿油油的蔬菜、沉甸甸的瓜果等。幼儿可以发现,有的植物可供观赏,有的植物可供食用。食用的植物,有的是吃叶,有的是吃果实。
二是收获经验。教师在收获“果实”的同时,需要与幼儿一起回顾种植的过程。种植中师幼共同的经历、发现,有趣的事情、尴尬的事情,都是种植的经验。教师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资料:照片、幼儿的记录等,为种植活动留下痕迹,也为下一轮种植留下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相关经验也在不断生长。
在整个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几个指导原则:
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种植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每一天都会有发现,每一天的发现都会给幼儿带来惊喜。幼儿种植时就像一位妈妈,对自己的“植物宝宝”精心呵护,从种植中获得了成功、幸福和喜悦。
重视种植过程中的生命教育。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件。被掐掉的花朵、碰断的植株、淹死的小苗等。这些“失败的种植过程”,让幼儿感知植物身体的部分与植物生命的关系,从而知道尊重植物的生命。
重视教师知识、情感的准备。教师对种植活动的兴趣、投入、探究欲等,对于种植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教师需要保持对不同植物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幼儿。另外,教师对于种植的知识贮备也是推动种植活动的有效助力。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实验幼儿园)
不同年龄段获得哪些关键经验
孟广文
在幼儿园种植活动开展中,教师往往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疑惑:种植活动能让儿童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存在差异性,应该怎样选择适宜的种植对象?
我园楼顶有一片约800平方米的天空菜园,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机会亲历种植全过程,积攒了许多有趣的种植故事。以下三个种植故事,以种什么、如何种、如何管理和收获什么为线索,讲述了如何在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宜的种植对象,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小班种植关键经验:1.喜欢种植活动,对自己种植的植物充满好奇,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观察探索植物。2. 辨别植物的基本、外显特征;知道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3. 愿意参与力所能及的劳作、愿意关心照料植物,发现植物需要环境中的水、空气和光才能得以生存,知道植物都会不断变化。
以“青菜宝宝成长记”为例:
在选种环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教师和幼儿共同筛选生长周期短、根茎叶特征明显的种植对象,如:青菜。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青菜种子的形状特征,知道青菜种子又小又黑,需要用撒种的方法进行种植,并在成人的示范引导下,把种子撒种在种植园地里,浇上水、盖上土。
幼儿对自己种植的植物会高度关注,愿意每天去观察,每次观察后,教师可利用谈话活动和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幼儿把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在管理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浇水、拔草等力所能及的劳作活动,可以发现许多有趣和新鲜的事情,感受到植物生长需要太阳、空气及水。
进入青菜宝宝收获季,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采摘,幼儿能清楚地观察到一棵完整的青菜有根、茎、叶,从而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不同部分组成的。
由上述种植故事可见,在组织小班幼儿种植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劳作活动的机会交给幼儿,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作活动,有助于幼儿获得对植物特征更多的认知经验;而在记录、管理等幼儿需要帮助的环节,成人应适时地给予支持。
中班种植关键经验:1.能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知道植物需要水、光线和土壤;发现植物都经历出生、生长和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2.对所种植物充满感情,关注细节,辨别比较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形状之外的特征),观察植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3.能简单的进行调查收集信息,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愿意与同伴合作与交流。4.会使用铲子、尺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参与劳作活动,有一定的责任感。
以“黄豆、四季豆比较观察的故事”为例:
相较于小班,中班种植活动可以从研究土壤开始。教师发动幼儿收集生活中能采集到的土壤,比如城市土、农村土、营养土等,通过对土壤的观察、调查、感知,得出营养土可以优先选择,是植物喜欢的生长环境。
观察植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同时选择两种植物进行比较观察。例如,种植黄豆和四季豆。在种植区,和幼儿一起规划,把种植园地划分两个区域,一半用来种植黄豆、一半用来种植四季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种种子的异同点。
在种植前,鼓励幼儿查阅资料,开展调查、访问等活动,学习用点种的方法种植豆宝宝。通过亲历种植环节,幼儿掌握了点种的方法,知道种植植物需要把握疏密。
在种植管理期间,支持幼儿记录、交流和分享,让幼儿在观察、管理和记录的过程中比较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异同点,这样幼儿能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
收获的时节,和幼儿一起通过回忆和翻看记录,归纳提升黄豆收获期比四季豆要长,比较两种豆子的异同点,它们的组成部分都有根、茎、叶、花、果实,但是这些组成部分是不一样的……
由上述种植故事可见,在组织中班幼儿种植活动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一切可以让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的契机,只有让幼儿亲历比较和感知全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植物的探究热情,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
大班种植关键经验:1.初步感知和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是相互适应的,能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2.比较两种或者更多种植物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观察和比较,感知和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3.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4.对所种植物成长全过程充满好奇,关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充满感情、倾注热情。5.劳作中能完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及公共服务,有责任感。
以“红薯乐”为例:
从栽红薯苗开始,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两两合作进行移栽,尝试另一种种植方法:苗种。
在管理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带上笔和记录本进行观察记录,有时幼儿还会到邻近班的菜园看一看,哪个班的植物长得快?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和自己班种的有什么区别?他们不知不觉积累了好多有趣的事,并且会在语言角制作故事小书,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种植小故事。
收获季终于来到,可以挖红薯啦!红薯宝宝是长在泥土下面的,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呢?用什么来装红薯?幼儿开始进行调查、搜集工具、制订计划,还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挖红薯。
幼儿亲历红薯生长的全过程,再一起回顾都做过哪些有趣的活动:语言区开展了《挖红薯记》的故事创作,美工区开展了制作红薯叶标本、红薯叶印画,饲养角用红薯叶喂小兔子吃,科学区做实验提取淀粉、称重,生活室进行烤红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解了植物不同组成部分的功用是不一样的,他们制定计划、执行、合作交流以及记录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由上述种植故事可见,在组织大班幼儿种植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幼儿亲历整个种植过程,去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作者单位系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赵彩侠
长按上方二维码或指纹识别关注我们哟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