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见幼儿园
2009年,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联合创办了“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源于对这两所研究型学校的文化传承,在建园时就确立了“建设研究型幼儿园,构建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儿童创造性人格奠基”的办园宗旨。如何为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做好准备?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型幼儿园,这既是我们的追问,也是我们力图去回答的问题。
提出“为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奠基”的培养目标,我们既是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层面的思考,也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民族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而人成长过程中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告诉我们,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中,普遍认同的个性特征有:主动、自信、独立、好奇、探究、想象,这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帮助儿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具有一致性,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我们确立以儿童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人格”的途径,是因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以儿童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模式,反映了我园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观与立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而获得能力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以研究的方式促成儿童学习发生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由不同的情景引发、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尽管引发的问题不同,涉及的内容不同,但是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原则都是相同的。
(一)问题为中心,鼓励儿童主动思考和创造
“主动学习”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引的经验主动建构过程。幼儿的主动学习不仅要求有具体材料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起“问题产生”或“认知冲突”的情景。问题往往是引发儿童好奇心的源泉,会成为幼儿自我预设的研究方向,也会成为教师确定支持策略的前提。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所有问题都没有单一或标准答案,看重的是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元视角和不同想法、做法,鼓励儿童主动思考和创造。以问题为中心的经验建构,有助于儿童形成好奇、积极主动的人格特质。
例如,大一班幼儿假期后回到班级,发现植物角的很多植物都死了。“植物为什么会死?”“植物是渴死的吗?”“可有的植物为什么没死?”这些问题让幼儿既好奇又困惑,于是对死了的植物和没死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实验,由此生成了“寻找植物的生长密码”系列探索活动。当幼儿弄明白“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条件”后,又萌发了要为特别需要水的植物制作自动浇花器的想法。在制作浇花器的过程中,“怎么把储水罐的水引出来、水流的速度能控制吗”等新问题又成为了幼儿新的探究任务。
“植物死了”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好奇,而好奇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驱使着他们总想“弄明白”。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在问题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随着问题解决而形成新的经验。
(二)真实性情景,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
“真实性情景”是儿童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强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都具有现实意义。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儿童真实的文化背景、生活情景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结果又能迁移和运用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这种学习就是真实性情景学习。
例如,春节放假后,大班幼儿热烈地讨论着自己挣了多少压岁钱。“压岁钱是‘挣’的吗?”“压岁钱应该怎么用?”围绕着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生成了学习主题。通过“钱是怎么来的”“谁在挣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等活动,幼儿明白了压岁钱不是自己“挣”的,而是长辈们赠予的,表达的是在新的一年对自己孩子快乐、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压岁钱应该怎么用呢?”有的幼儿认为应该存起来,有的认为应该买书,还有的觉得可以捐一部分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自己的“压岁钱计划”,将自己管理和使用压岁钱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其他的幼儿分享。
压岁钱真实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但幼儿并不清楚压岁钱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和情感。教师抓住这个“真实性情景”,引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习俗、家庭亲情的研究,从而萌发了“不能乱花钱、要管理压岁钱、可以帮助贫困的人”等愿望,有助于幼儿社会性情感、自主和规划能力的提高。
(三)渐进式解决,促进儿童经验的连续性
“渐进式解决”指师幼共同以由简到难、有步骤的方式解决问题。它强调在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连贯性,既可以由一个问题作为任务发起,解决了就向更高一级的任务发起挑战,儿童的经验提升过程呈线性;也可以由一个问题为中心,向外扩展成若干个任务,任务间有着内在联系,儿童的经验提升过程呈发散性。渐进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提升儿童经验的连续性,促进逻辑思维的形成,养成喜欢探究的品质。
例如,大班幼儿想玩超市游戏,教师就带着一起到超市去参观,随后幼儿萌发了在幼儿园建一个超市的想法。幼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货物从哪里来”,通过讨论,他们决定自己制作一批、从家里收集一批、买一批。“买货的钱从哪里来?”幼儿商议后,觉得不能向爸爸妈妈要,要自己赚钱。“如何赚到钱呢?”幼儿的办法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卖门票来解决资金问题。接下来,随着“建超市、开超市、经营超市”,任务难度不断提高,引发了“如何进货、如何定价、怎么卖、怎么买”等一系列问题,教师随之生成了“货币里的学问”“买主和卖主”“收银员的烦恼”“竞选店长”等系列活动。
儿童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而是以自身经历为线索,是“就事论事”的。在这个案例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促成了儿童经验扩展的连续性,避免了出现“貌似问题很多,经验却很零散”的局面。
(四)跨领域融合,注重儿童经验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整合是儿童最根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儿童研究的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为边界,而是以经验为线索,从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现象入手,实现综合、跨领域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儿童经验之间的迁移和整合,强调儿童的整体性发展。跨领域融合、整体性发展既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又是确保创造性人格实现的基础。
例如,一名小朋友在科学区发现了一个一拨弦就会响的琴,由此引发了“物体都会发出声音吗”的讨论。为了验证,全班小朋友都参与了一场“寻找声音”的活动,共找到并记录了生活中的103种声音。为了看见“振动产生声音”现象,教师和幼儿将有颜料的纸放在鼓面上,随着敲击的声音,鼓面上跳动的颜料像一个个有趣的音符,创作出一幅幅“声音图画”。之后,随着“声音是如何变大的”问题,生成了“制作扩音器”和“班级里声音的约定”活动;在对“音色”的探究中,掀起了“自制打击乐器”的热情,最终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
围绕声音的探究活动,幼儿从“听声音”转入“看见声音”的视觉体会,理解了“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现象,又运用这一现象进行了“声音图画”的艺术创作。当幼儿通过“扩音器”理解了声音是可控制的之后,又扩展到了社会规则,形成“班级声音的约定”;体会到“音色”后,又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最终用“音乐会”的形式表达和呈现了声音的美。在这些活动中,学习的发生与幼儿的经验有机地统一,不同学习领域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有效地实现了儿童的整体性学习。
(五)发展性支持,引发儿童的反思性学习
“发展性支持”强调的是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发展导向,我们将其看做是一种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基于儿童实际表现的支持方式,是促成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以聚焦、反问、追问、建议等方式引发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支持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例如,幼儿在表演区里自发表演“三打白骨精”,教师用手机记录了表演过程。表演结束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自己表演得怎么样?”有的幼儿觉得挺好的,有的说不上来,教师便播放了录制的表演视频。看完后,扮演孙悟空的幼儿说:“我觉得我演得不太好。”教师问:“你觉得哪里不好?”“我觉得我的脚应该蹦蹦跳跳。”幼儿一边说一边两只脚交替着跳来跳去。教师问其他幼儿:“你们觉得呢?”其他幼儿也觉得这样会更像猴子。扮演猪八戒的幼儿说:“我的耙子应该扛起来,过一阵就挥一挥。”扮演孙悟空的幼儿主动说想再演一遍。再次表演时,两名幼儿明显地改进了自己的动作。
教师与幼儿的这种讨论就是一种发展性支持。通过提问、录像反馈,教师引发了幼儿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萌发了想表演得更好的愿望。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幼儿表演完就散了,第二天的表演还会是原有经验的重复,靠幼儿自己很难实现“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关键经验的突破。
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
儿童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在原有经验上的扩展,是儿童对新经验的突破。我们将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概括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经验分享”五个步骤。
(一)发现问题
儿童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问题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幼儿求知欲望的表现,标志着幼儿对新的认知的需要。”问题可以有两种来源,可以是幼儿自发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帮助下明确的问题。发现和理解幼儿的问题,是教师提供适宜支持策略的前提。
(二)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即寻找“为什么”,探究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或是集体。以幼儿个体或小组开展的探究活动,有利于满足幼儿的个别兴趣和需要,有利于教师因人施教;集体探究活动有利于幼儿理解合作性学习,解决个体探究中无法完成和解决的问题。
(三)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即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形成假设,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幼儿制定计划的方式取决于年龄,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运用符号书面表征的。教师可以通过“你打算做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你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问题来支持幼儿形成计划。
(四)实施计划
当幼儿有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计划后,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儿将计划付诸实践。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实施计划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对于幼儿都具有学习的意义。幼儿既可以从成功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也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新的办法。
(五)分享反思
经验的分享过程也是幼儿反思和整理经验的过程。幼儿解决问题以后,通过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进一步提炼和巩固经验。分享的办法可以是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如讲述、表演、绘画、图表、照片、展览等,也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
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促使幼儿的学习和经验形成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层螺旋发展圈都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解决—经验扩展”的环节。在儿童研究性学习中,因为年龄、情境、内容的不同,问题的形成和经验的扩展也会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出“以生活为载体、以文化为线索、以玩具为引发、以绘本为中介”的多样化形态。
问题探究与儿童经验的关系
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笃信,要让儿童度过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童年,既体现在是否为儿童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准备,又体现在是否有利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经过11年的探索实践,通过践行研究性学习文化,创建儿童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实施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努力给儿童创造条件,让思考和创造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让创造性人格为儿童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策 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文字编辑| 陈 蕾
微信制作| 郭映雪
本期系列文章
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多样化图景 ——走进北京市大兴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柿”事如意—— 以文化为线索的研究性学习|云·看见幼儿园
飞机就要起飞—— 角色游戏引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云·看见幼儿园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