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
您好!
早在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就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而《指南》)“科学探究”子领域中,从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经验与结果三个维度对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典型表现的举例,又让我们能够明确地了解到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对不同年龄幼儿应有的预期。可以说,将《纲要》和《指南》相对照、相呼应,能让我们的科学活动做得更加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发现。
案例中,您和孩子们的三个发现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值得借鉴与应用。
启示一: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的探究与发现。
对于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来说,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顺应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究和发现,幼儿的学习过程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是《指南》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在发现一“树叶中的毛毛虫”中,您本来是带领着孩子们去草地和树丛中寻找蜗牛的,却意外地发现了毛毛虫,于是和孩子们进行了关于如何消灭毛毛虫的讨论。在发现二“小树渴了”中,您本来打算和孩子们一起主要去看整治了害虫后的小树怎样了,却同时发现“小树渴了”、“要喝水了”,引发了孩子们随后给小树乃至全园的树浇水的活动。其实,这些顺应和引导还比较自然和适应,引导的方向和内容也还比较适宜,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没有生拉硬拽、超出孩子们理解水平的感觉,总体上看比较自然。
启示二:教师需要有教育渗透的意识,才能觉察到存在的教育契机。
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教育契机,教师应敏锐地觉察并加以适当地利用。您和小班孩子们户外活动和散步时的探究就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随机教育,仅就这三次探究发现来看,就渗透了多方面的教育,包括:引发和支持孩子们对身边小动物的关注和了解,孩子们初步认识了毛毛虫,了解到小树的生长需要水,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些都是科学经验的积累。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了农药及其作用,以及如何避免有关的危险,保证自己的安全等健康领域的经验;社会性方面也有一定发展,愿意照料并学习如何照料小树;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拟人化地说出了小树在得到照料后的感受。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尝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春天的特点。应该说,在这几次渗透中,您抓住了教育契机,进行了灵活适宜的教育渗透,让孩子们积累了有关自然、社会、健康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就总体而言,时机、内容和过程的把握都还比较灵活和适宜。
您和孩子们的探究和发现还引发我们思考和讨论另外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作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在随机教育时,教师要对孩子的关注点作基本的判断。
尽管在幼儿园生活中有许多教育契机,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保证各个生活环节基本教育功能的实现,在这个前提下,适时适宜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渗透,不能“喧宾夺主”。您和孩子们的三个发现中涉及到两类活动,一类是户外活动,另一类是生活活动中的餐后散步。户外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和自由活动两大类,其中户外体育活动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而特别安排的环节,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因此,孩子们应有的体育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不能减少,应达到基本要求,否则达不到运动和锻炼的目的。当然,如果是户外的自由活动,则可以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探究与发现。再如,每天饭后的散步特别是午饭后的散步,是要让孩子吃进的食物得到消化,呼吸到新鲜空气,那就不要赋予它太多的“学习”功能。“散步消食”是这个环节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如果让孩子们过长时间滞留、弯腰,则不利于孩子们食物的消化,过多的思考、讨论会使孩子们兴奋,不利于午睡这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幼儿关注某些事物时,教师要判断幼儿的这个关注点和兴趣点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指南》提到,“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因此,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予回应,如有些问题通过简单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明理;而有些问题则需要转化成幼儿的探究活动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究;还有些内容则需要转化为幼儿的日常工作,如到了中班,可将照料小树、每天浇水作为值日生工作的常规内容。不必对幼儿的每个兴趣点和问题都进行探究,更不需要都进行系统的探究。
第二,教师发现各种教育契机,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在生活中的教育渗透还要注意随意和均衡,看到各个领域教育、孩子发展各个方面可以利用的契机,适时适当地进行随机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全面熟知幼儿五大领域11个子领域的各项发展目标,随机渗透才有了基本前提,再结合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关注点,进行有效对接,实施切合的随机教育。即先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到“处处有教育”。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注意自己擅长的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和孩子这方面的经验,而忽略了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果因为自己关注和擅长科学而让孩子每次户外活动都要关注科学的某一现象或一定要发现点儿什么与科学有关的东西,那么,孩子们的经验会有一定的偏向。因此,从随意而均衡的视角,会看到更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发展机会,适时地引导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而且,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他们很难进行对比观察和追踪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乐于观察、有所发现就够了,切忌事事都紧抓不放,使孩子对本来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因为教师的“强行渗透”反而失去了兴趣。
第三,探究中必须注意孩子们的安全。
《指南》中提到: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尽管“保证安全”是在这样一个比较窄的情境下提出的,但实际上,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不仅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幼儿教育阶段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基本意识和职业习惯。
为了确保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游戏、学习和各种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特别提出了保证幼儿安全的相关要求。如第6条要求幼儿教师要“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第29条要求幼儿教师掌握在各种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在第41条又对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应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幼儿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相关的安全问题,如案例中您和孩子们遇到的毛毛虫就可能刺伤孩子,喷过农药的植物也会让孩子过敏或中毒。值得肯定和认同的是您的做法:在孩子想要伸手捉毛毛虫时及时制止;在孩子们提到要用农药杀虫子时通过适当的讲解让孩子明白农药的作用和危险,需要专门人员来做,自己千万不能动,以及在植物刚喷完农药的那几天也不能用手摸等等。当然,不仅如此,还应当让孩子知道并做到不要离这些刚喷了药的植物太近等。应该说,《指南》各领域的要求与实施应相互联系,因为在健康领域也有“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相关目标和要求。
我们的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能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让我们的教育做得越来越好!
发出教师声音 追随事业主流 揭示区域差异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或关心幼教的社会人士,可选择以下方式关注我们:
1.点击文章标题下的链接“学前教育幼教版”;
2.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微信号“学前教育幼教版”;
3.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2131或8355209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