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0MjA0MA==&mid=2651258572&idx=1&sn=4bf312c319e82599c71e3d2d24fdfc56
黑幼龙在《慢养》中说:
养育孩子,和培养植物有着共通之处,需要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节奏,循序渐进,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规律,仅凭自己的愿望和热情,急于求成,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终生不可逆的影响。
比如下面这3件事,孩子6岁前,最好不要逼他做。
逼孩子分享
让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件好事,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也有助于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生活中,家长们教孩子分享的方式却不太恰当,常常强迫孩子分享。
比如:家里来小朋友了,想要玩孩子的玩具,孩子不给他玩,家长碍于面子,一边把玩具抢过来给小朋友,一边数落孩子:
或是跟孩子讲道理:“我们要懂得分享,对不对?这样才是好孩子。”
明明是孩子自己的玩具,却没有做主的权利,“分享”就意味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这样的分享,孩子怎么会喜欢呢?
先独占,再分享,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自私”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3、4岁是孩子最“自私”的年龄,普遍显现出“利己”倾向,孩子通常要到7、8岁之后才真正懂得分享。
这是因为,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会进入到“物权敏感期”,开始区分“我”与他人,在物品上强调“我的”,什么东西都想占为己有,情绪也容易激动。
“物权意识”的建立,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十分重要。
物品的归属权、使用权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更能明确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以后的待人接物上,既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会懂得尊重别人。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经常强迫孩子分享,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物权意识,更倾向于占有、保护自己的物品。
只有孩子体会到真正拥有的感觉,自己的物品可以自己做主,内心才会有安全感,这是他日后学会主动分享的基础。
分享的关键,在于自愿和快乐。
孩子6岁前,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应当尊重孩子的物权,允许他自己支配自己的东西。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带着孩子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并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好榜样。
这些,才是教孩子分享的正确方式。
逼孩子独立
大部分家长都明白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容易走入误区。
比如:孩子3、4岁的时候就分床睡,不顾孩子的恐惧和害怕;
孩子哭的时候要抱抱,故意不理孩子,怕他形成依赖心理;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冷漠地站在一旁,让他自己一个人面对······
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指出:
真正的独立,建立在爱和安全感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满足了孩子的依赖心理,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独立。
家长跳过依赖这一步,直接逼着孩子独立,只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进程。
在一档育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爸爸从小就用各种方法训练孩子独立:
孩子10月龄时,用硬纸板将孩子围在其中,把冲好的奶粉放在一个角落,让孩子自己爬过去喝;
孩子5岁时,直接给一个游泳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水里自己学游泳……
这位爸爸认为,孩子就是要独立,不能有依赖,尤其是男孩子。
他还表示,孩子现在还小,可能无法理解他的狠心,但这种狠心,终将换来孩子的理解和感谢。
然而结果呢?
由于爸爸过早地逼迫孩子独立,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恋物行为,去哪都抱着一个枕头,性格也变得越来越自卑、孤僻、冷漠。
生活中,不乏一些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独立的孩子,外表看似坚硬,能独当一面,其实内心极度缺爱,内心深处的自己,孤独无助,从未长大。
就像“要不要逼孩子独立”的话题下,一个网友的回答:
0-6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也是亲子之间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阶段。
家长不能本末倒置,急着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却用忽视、冷漠、拒绝,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而是应当充分地陪伴孩子,多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依赖、撒娇,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援助和支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安全感充足的情况下,再去慢慢引导他走向独立。
逼孩子勇敢
孩子小的时候,害怕的东西很多,怕黑、怕鬼、怕陌生人、怕脏、怕虫子······
经验丰富的家长,经常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责怪孩子不该这么胆小,逼着孩子勇敢。
孩子坐在滑梯顶端不敢往下滑,让妈妈把他抱下来,妈妈却站在下面催着孩子:“直接滑,怕什么!”
孩子胆小害羞,家长非要让他在一圈亲戚中间表演节目;
孩子晚上不敢关灯睡,家长强行把灯关掉,让孩子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我还看过这样一则新闻:由于儿子平时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浙江一位父亲为了给儿子“练胆”,竟然把9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扔在了人流密集的火车站,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
孩子小的时候,害怕、胆小,是很正常的表现。尤其是0-6岁的孩子,认知发展不足,想象力却很丰富,经常把在书本、电视里看到的形象,混进现实生活中,造成内心的恐惧。
此外,尚且年幼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低下,对外部环境和事物缺乏掌控感,内心安全感不足,因此总是害怕一个人,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和依靠。
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直接让孩子置身于恐惧中,逼着孩子勇敢,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让他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之中。
正如《游戏力》一书中所说:
当孩子“不勇敢”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和支持,稳住他的心,让他感受到背后有坚强的后盾,孩子才会从内心里生出勇气和力量感,逐渐变得勇敢。
首先,家长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让孩子感觉到“害怕”、“不敢做”也没关系,这样的自己,也是被爱的。
其次,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具体害怕什么,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还可以跟孩子分享同样的经历,比如:“妈妈小时候,也很怕黑,走到哪里都得把灯开着。”
得到接纳和理解的孩子,会意识到害怕、胆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内心释怀,反而敢于正视自己的恐惧。
此外,当孩子不敢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做,父母的陪伴,会增加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家长持续的学习和反思,用科学的方式正确引导。
文末点个【在看】,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多一份爱和耐心,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