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中,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调查表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是创设幼儿园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置
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某班在搬迁活动室时,教师事先把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墙饰都拆除掉。幼儿来到时,面对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漂亮的活动室,他们产生了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教师当即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主动收集资料,准备资料等等,激发了幼儿布置墙面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了手工、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墙饰制成之后,幼儿还可根据墙饰的内容,向家长、同伴、教师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随着墙饰内容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幼儿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充实。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除了利用布置班级的墙饰来教育幼儿以外,还应尊重和满足孩子们的一些愿望,为他们设置一定的环境区角。如在各班级内设置一系列饲养小动物的区角。
可以选择孩子们喜欢又易于饲养的、生活习惯明显且便于幼儿观察、探究的小动物:小乌龟、小金鱼、小蝌蚪、小蜗牛等。孩子们在亲手饲养、照料这些小动物的同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恰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生长点,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询问、搜集信息、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探究未知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对动物的关爱与责任感。教师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外,还要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计划。
如某教师正准备按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两个幼儿把动物角的蜗牛放到了活动室的桌子上,于是全班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蜗牛身上来了。看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阻止幼儿注意力的转移,但又得继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教师就可以决定临时调整教育活动计划,看到幼儿对蜗牛如此感兴趣,就积极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蜗牛有没有嘴”这个问题,教师不做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求答案,这样,幼儿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要有效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够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
再如我们在自然角里种植了各种植物,让幼儿感受到植物物种的繁多,让幼儿观察、探索和发现不同的土质、不同的阳光、不同的水分下植物的生长,使他们初步了解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等等。
然而,我们发现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探究常常是零散和偶然的,也是短暂和片段的,这也正是幼儿年龄特征的体现。为了引发幼儿不断地关注和探究植物,教师和幼儿可以一起以自然角的植物为背景,创设出许多幼儿喜爱的故事情节:拔萝卜、娃娃农庄……从此,自然角以其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情节和勃勃生机吸引着幼儿不断地关注、探索和呵护着这里的小生命,幼儿还可以不断地讲述着他们自己和植物的故事。
要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还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价值。以往的墙饰突出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有的墙饰的设计、装饰只是为了给幼儿观赏,没有更好地让它与孩子们互动。怎样让墙饰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能与幼儿互动、对话呢?
首先,墙饰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如小班的“学穿鞋”,中班的“看我多能干”,大班的“叠被子”等,这些墙饰的内容都是孩子们每天生活活动的具体体验。小班幼儿在墙饰上粘贴多种多样的小鞋子,多次操作后,探索找到穿对“鞋子”的办法。中班幼儿在走廊和教师一道共同绘制值日生在一日生活中要做的“新工作”——我帮你、看天气、来浇水……大班则要更贴近于幼儿的实践能力,自己设计生活中的标志——怎样叠被子、工具娃娃、生活棋等。
再如某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就是幼儿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
三、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也是幼儿有效地进行同伴交往、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层次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的材料和环境。
一是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活动性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因此,教师要在班级中开设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并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在活动中使用、探索和创造。
例如,在建构区中投放大型积木能够让幼儿懂得合作可以建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在阅读区中设放多彩的图书和画报,让幼儿体会到耐心等待,就一定会看到最受大家喜爱的《猫和老鼠》、《大迷宫》……
二是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维果斯基的“合作建构论”使我们得到了重要启示,即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例如,在大班“帮蜘蛛结网”的主题活动,幼儿自由结组、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网,然后共同创作,用自己的作品来亲手创设班级的环境。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去交流、讨论、协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幼儿在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是一日生活的环境创设。
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适当的环境。例如,某小班幼儿在饮水时,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教师就在水桶一侧的地面上贴了一串小脚丫,并在桶壁上贴了一张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饮水时,一定要踩着小脚丫,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与桶壁上的笑脸相对时,就是笑脸在请你饮水。他的大眼睛在看着每一位小朋友,谁做得最好,笑脸就笑得最开心。”
同时,教师要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会很快就改掉了饮水拥挤的坏毛病,做到排队饮水。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所以说创设自由、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幼教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
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作者,邵洁: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