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0MjA0MA==&mid=2651205573&idx=1&sn=18fc23494bef7b2d7d6ccc233c5cf6cd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教育君语】
幼儿的同情心从心理学上讲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称为慈善需要。
全文274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儿子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我每天都会让他带包纸巾,告诉他,如果班上哪个小朋友哭了,就拿张纸巾帮他擦擦眼泪,同时告诉小朋友:
如果哪个小朋友摔倒了或弄脏手了,就递给他纸巾擦干净或帮他擦干净。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读研究生到读博士,他的人缘关系都特别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尽管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选“三好学生”或班干部,他一直都会得到高票。
幼儿的同情心从心理学上讲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称为慈善需要。
在生活中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会表现为:当朋友有困难时,喜欢帮助朋友;喜欢帮助比自己不幸的人;对有时伤害自己的朋友,能够原谅他;喜欢为自己的朋友办事;对受伤、生病的朋友,自己喜欢表示同情,等等。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成人们总是认为只要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这便是对幼儿最高层次的照顾和关怀,其他的事情就不需投人太多的精力和关怀。以至于忽视了幼儿是否具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大多数孩子缺乏爱心,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师长,更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爱,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同情心对幼儿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同情、分享与一个人的认识、态度、动机、行为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陈鹤琴先生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有层次的,是要注重实效性的,特别是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以“互助”为基本目标的。
对幼儿来讲,首先要启发他们超越“自我中心”,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下走出来,他就可以和朋友之间建立互助互利的合作态度,为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幼儿交往的活动中,可以从交换、分享快乐开始,对幼儿进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道德行为教育。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教育幼儿学会同情与分享呢?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同情心
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很随意地就过去了,而有些事情,需要教师把握住这些细小的教育契机,从身边的小事和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随机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胜过单纯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的教条。
其次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人的行为方式,让班级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
幼儿长期处在一个这样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中,他们的同情心、分享、友好、谦让等方面都比其他同龄人要强的多。
老师还要注重自己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平时我们教师之间也应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多说几句“谢谢你”等话;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
教师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善于发现、保护幼儿的同情心、分享意识
同情心、分享意识强的幼儿能够觉察别人的困难、需要,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分享的行为,这正是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应加以保护。
幼儿富于想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会一边帮它揉一边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
首先,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同情心与分享行为,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其次,要教育孩子不要为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关心人和安慰人,可以比孩子先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安慰生病的亲人;将自己的玩具与伙伴分享等。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助人为乐的故事,使孩子懂得与人为善,同时家长更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在社会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首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在社会活动中应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可创设条件让幼儿亲自参加一些同情行为的实践活动和练习。
例如,组织幼儿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向老人们赠送自制的礼物,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带去欢乐,减少他们的孤独,让他们的脸上绽放出最美的微笑。
其次,广泛开展角色游戏,利用角色训练培养同情行为,抓住合适的教育时机。提醒幼儿注意发现周围的同情事例,并付诸同情行为。
最后,还要注意通过移情教育让幼儿亲自体验同情的心情和向人表示同情的心情,启发幼儿以自己有关的体验去了解当事人的需要。
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同情心的发展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年龄小,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要有同情心,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会使孩子感受到被爱包围着的幸福和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
树立分享意识
可采用故事分享的方式,在故事中分享是指讲述有关分享行为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会体验他人的处境,体验分享时的内心感受,并将其引入生活中,与幼儿展开讨论,这对于树立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的行为会十分有效。
建立分享规则
分享规则包括平等分享、共同分享、轮流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原则
共同分享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融洽的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得到满足。
轮流分享指在不同的时间里,大家将分享轮流使用。这种分享规则可以很容易解决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
先宾后主的分享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老师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做出类似的行为。
创造分享机会
如每天早晨孩子和老师围成一个圆圈或者半圆,然后孩子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歌曲、舞蹈、诗歌、笑话或者身边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与大家一起分享。
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能产生成就感,也可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老师还可以设立“玩具博览会”,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都带到博览会上展览,请幼儿分别担任小解说员,向同伴展示并介绍,在这过程中幼儿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
也可以设立“生日party”,提前与家长配合把生日Party办成一个幼儿之间的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
老师在主持“生日party”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造分享机会,让幼儿给小寿星送礼物、唱生日歌、说祝词等,然后请小寿星给大家分蛋糕,在这一刻,大家不仅很快乐,更能体会到分享带来的乐趣。
【1】《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2】幼小衔接,需要关注的九大问题!
【3】15个任务清单,让幼儿轻松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4】【再议】如何理性应对幼小衔接?
【5】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
【6】华东师大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8】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9】激活孩子大脑的三个好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10】“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你的回答很重要!(建议转给家长)
【11】小猪佩奇,道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点!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声明:
本平台只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