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如果家长与老师能对儿童发展的各方面达成共识,孩子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家长与教师在本质上是“教育合作人”,家园共育实则是一种双向奔赴,共同为孩子的未来进步出谋划策。可以说家园共育就好比家长,教师与孩子一起编织纺纱品,孩子手中的线和教师手中的线被编织到一起,同时家中手中的线单独编织了家长参与的部分,当家长按照孩子与教师编织的图案将手中的线同时编织进去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加漂亮的图案。
家园共育能拓展幼儿教育的时空,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刻不容缓。然而当前的家园共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 新教师不知如何与家长沟通,心中千千语,开口不知从何说起
? 家长会也流于形式,老师孤军奋战,自话自说
? 教师台上口干舌燥,得到的积极反馈微弱,甚至家长全程低头滑手机
? 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变成“问答式”或是“家庭作业式”
可以说,很多幼儿园家园共育徒有形式,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联结感也十分脆弱,这些都让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教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与家长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共育真正的价值呢?
(图片来自于网络)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在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时,教师首先应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关心他们的孩子并理解与老师合作的价值,如果确有不好应付的家长,一定要反思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因为所有的误解都源于信息沟通不到位。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 营造温暖相互支持的沟通氛围
家园共育中交流最为重要,但很多家长和教师的错位理解就造成了沟通上的误解。当前幼儿园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无法定位自己的立场,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只为避免与家长有正面冲突,却忽略了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工作职责,与家长沟通时显得闪烁其词、唯唯诺诺,或是像对领导汇报一样严肃。有些教师又过于注重“为人师表”,以高人一等的姿态面对家长,交流的过程更像是 “教导家长”,这也会有引起家长情绪的不耐烦甚至抵抗的情绪。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应该营造温暖的沟通氛围,不要表现得过于强势或是独断,让家长觉得教师“无所不知”,毕竟家长类型也是多样化的,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在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上,家长的理念可能与自己内心认可的有些许不同,教师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应抱有尊重的态度。
(图片来自于网络)
? 认真倾听并对家长的内心需求保持敏锐性
教师在与家长建立良好互动的过程中,怎么强调倾听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作为教师,我们只能看到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一面,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家和在其他场景的表现同样很重要。教师的认真倾听也让家长感到他们的看法和提供的信息是有价值且受到重视的,这种双向的交流关系也就加强了双方信任感。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内心对于孩子的期望也不一样,有些家长是希望孩子在学校是健康快乐的,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现突出,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是否在学校受了委屈等等,教师需要对不同家长内心需求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在交流时才能针对最迫切的需求予以沟通。
比如特别需要教师关注自己孩子的家长,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机会向家长表达关心和关注,例如,给家长发一条短信,告诉家长孩子这一天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你所欣赏的孩子某个言行等等,孩子缺席时打个简短的电话问候,向家长传达自己对孩子积极温暖的感受,确保家长知道你很喜欢他们的孩子,且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非常的关注。
? 树立教师专业形象
教师对孩子的发展与教育担有责任,在家长有育儿困惑时也应该具备专业的引导能力,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对维系家长与教师的信任感是很重要的。做好这些的前提是教师需要清楚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及发展潜力,同时还需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脆弱性及一定的应对策略。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个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效果却大不相同。家长跟教师沟通的方式也因人而异,但总的说来,教师应利用各种交流时机与家长沟通。
? 巧用日常互动
教师与家长在儿童入园和离园时的互动是分享大部分信息的途径,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主动与家长进行简短、友好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要利用一切与家长谈话的机会,并在这过程中乐于接纳家长提供的关于孩子健康或情绪方面的信息,并将孩子每天发生的重要事情告诉家长。这些日常互动可以说是有效家园关系的基础。
但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避免把这种日常交流中沦为“家庭咨询师”,就是家里各种琐事都跟老师唠嗑,这对老师的精力是很耗损的,所以在日常沟通的过程中确保当前正在沟通的话题是与孩子的行为与成长相关的话题。
(图片来自于网络)
? 面对面家长会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家长与教师接触更多,更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对孩子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但目前很多幼儿园途有了家长会的形式,却在过程中忽略了家长的体验,从而失去了家长会最基础的意义。其实,好的家长会在各个环节也是需要用心打造的。
在召开家长会之前,教师就需要把与家长讨论的事宜提前列一份清单,比如想要跟家长分享的想法和材料的准备,或是通过观察记录来展示孩子在某个特定领域获得的进步,比如社会性,情感,身体(大小肌肉)以及认知等等,要明白家长都急于了解自己孩子在各个领域的进步,让家长能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
家长会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家长切身感受到孩子学校生活的丰富与快乐,当家长问孩子他们学校做什么,孩子的语言表达有限,家长就会疑惑孩子在学校究竟做了些什么?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个人档案、照片、视频等方式给家长呈现这些信息,让家长了解到孩子每天在学校参与活动的情况,这对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自于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在家长会开始或结束时,教师可以分享孩子积极的消息或优点,同时,要知道家长在会上的焦虑大多是来自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中产生的,所以尽量避免现场说某个孩子做得不好的部分,更多的是以开放式提问,照顾好家长的情绪,要记住会上提出任何的批评都是需要谨慎的。
? 家长便条呈现孩子在校动态
教师可以通过一周一次或是一月一次的通讯日程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也可以提前告知家长即将发生的事件或是举行的活动,增加家长的兴趣,还可以分享儿童最近的表现或是跟家长列一些简单的活动,分享一些具体的儿童指导方法。
比如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可以让孩子在家把要洗的衣服分类,给袜子配对,配好对后,再数数每位家人有几双袜子,等等,或是借助日历来数距离某个特别的事件发生的天数,每周有几天,每月有几天,每月有几周,每年有几个月等等。
? 网络通信(微信)的妙用
伴随着“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幼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达到了快速而便捷的程度。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为简短开放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微信联系或是打电话不仅是通知紧急事件的途径,同样为家长了解积极正面事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当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良好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单独给家长强化孩子的表现。可以说有效使用互联网沟通能更好的发挥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 效应。
?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感受到被需要
家长通常是作为旁观者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无法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真实状态,这种情况下家园间的联结是脆弱的。当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时,这种参与可以作为家长的一次当教师的经历,家长也将从“自己人”的角度看待教师的工作,也更能理解教师的角色。同时,当家长愿意花时间来参加班级活动时,家长和老师的“团队”合作便产生,彼此间的默契也加强了,时常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倾向于给予教师较高的评价,这也会让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
比如,针对特殊职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某些特定游戏主题来说,家长就是资源,有些幼儿园家长是交警,就可以联系来校进行交警日常行为演习;有些家长是中医,也可到班上为孩子讲解中医小常识,同时为园区的中医植物栽植提供建议。这样的参与互动让家长对于孩子在校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不需要再花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家长讨论游戏究竟怎样促进孩子的发展。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家园共育之路要求教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探索调整,当前很多老师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掌握了相关理论,但在与家长实际沟通中仍然会存在很多困惑,了解了很多表达技巧,实际沟通中仍难根据情景变通使用。
为全面提高教师家园共育的能力,读懂儿童也为教师量身打造了相关的系列课程,该课程立足于幼儿教师普遍性需求,内容切近教师日常工作,从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家长工作难点,打通家园关系的任督二脉,做最懂孩子教育的同时,也做最懂家长的教育。
更多详细情况请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或添加下方微信咨询。
点击左侧图片
了解“家园共育”详情
封面图片 | 深圳市光明区天汇城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