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指南》《纲要》中就开始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再到这几年各地大力推广安吉自主游戏的模式,游戏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同时伴随着“真游戏”“假游戏”的各种讨论似乎一直还在延续。在深入一线的过程中,我们偶然也会看到部分幼儿园中还是会有“整齐划一”的游戏活动,似乎不是那么的自主,更多的反而有些表演的痕迹。
儿童的游戏到底是什么?游戏为什么这么重要?理想中的游戏长什么样?今天小编想借董旭花老师的著作《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文内简称《自主游戏》)和大家一探究竟。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
的主体性活动
任何一个从童年走过来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所谓游戏当然是自己要玩的,源于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需要,是儿童个体与儿童群体文化和经验的反映。荷兰学者胡依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摹仿。”但在幼儿园游戏实践中,幼儿的主体地位经常被教师的主导完全或部分地取代,导致幼儿的游戏成为教师管控的游戏,教师让玩才能玩,教师让玩什么就玩什么,以及教师让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游戏幼儿”的状况普遍存在。
——《自主游戏》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种由老师安排要求孩子必须玩的“假游戏”,与其说是“假游戏”,它更是一种给人呈现出光鲜亮丽假象的表演,孩子不同的游戏兴趣变成各个区域平均划分,孩子一个游戏玩的时间短了,老师担心还是玩不出发展,必须继续玩,孩子一个区域玩的时候长了,老师担心五大领域偏科,必须换区玩。好像孩子不管怎么玩都不对,游戏肯定是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一直被老师控制的游戏肯定不是我们倡导的方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发
的去功利化活动
毫无疑问,游戏具有成全儿童发展的巨大功能。但是,对每一个幼儿来讲,游戏可以很“没用”。游戏是儿童自己内在需要的体现,不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劳动而做准备,不是为了获取资源,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当然也不是为了好好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认为,游戏的本质在于“以自身为目的”或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游戏从“实用的生活”或“劳动”中脱胎出来的“关节点”应当是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的改变。
学前儿童的游戏不一定非要体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幼儿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单纯去玩,所以,游戏是去功利化的,是由幼儿内在动机引发的活动,也就是说,为了让幼儿掌握某些知识、学习某些技能等专门设计的所谓“游戏”,不能算是真正的游戏,只能算是游戏化的教育活动。
——《自主游戏》
像书中提到的在儿童视角中的游戏是去功利化的,更多是发自本心的内驱力,儿童在拿起画笔的时候不会考虑,通过画画来发展小肌肉,儿童在操场自由奔跑的时候不会去想,大肌肉动作的发展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儿童在和同伴分享快乐的时候不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游戏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天然本性,怕的就是为了提升小肌肉,孩子每天必须用筷子夹10颗豆子;为了发展大肌肉,每天必须要操场跑3圈;为了取悦成人儿童真实的游戏变成了虚假的表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游戏是非真实的
带有假象性的活动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儿童住在童话的城堡里,他们的游戏常常带有虚拟性。尽管我们不知道一个奔跑的孩子或一个在滑梯里上上下下的孩子,他的头脑中是否有幻想的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每一个孩子的游戏中,内在想象不等同于外在现实,他们会在内心构建一个超乎现实的世界,会赋予手中的每一件物品以假想的功能。比如,幼儿会把一把小椅子变成胯下的马儿,想象自己在野外驰骋、在战场拼杀;幼儿会把自己假想成爸爸或妈妈,照顾手中的玩具娃娃,俨然把它当作真实的宝宝;幼儿会用沙土做各种美食,给“宝宝”过生日,还会在上面点缀花花草草,就像生日蛋糕上的花朵和蜡烛…….
谈到游戏的假想性,其在幼儿的游戏中主要表现为:
? 对游戏主题的假想,比如,假装在过生日。
? 对游戏情境的假想,比如,假装在战场上。
? 对游戏人物的假想,比如,假装我是医生,你是病人。
? 对游戏材料的假想,比如,假装这根纸棍是金箍棒。
在幼儿园的实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幼儿所热衷的角色游戏。幼儿在“娃娃家”中过生日、做饭、吃饭等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它是幼儿通过自觉自愿的角色扮演活动,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这类游戏中,教师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 引导幼儿按照现实生活的程序进行游戏,比如,如果玩看病的游戏,就必须按照挂号—看医生—缴费—取药(打针)等流程进行游戏,否则就是玩儿错了,需要纠正。
? 投放大量真实的和高仿真的玩具材料
? 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幼儿玩的像不像
——《自主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来的创造者正是此时在幼儿园的孩子们,老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出和现实生活中一模一样的超市,医院,理发店甚至整个街道,但是我们没办法做出和20年一样的街道,因为我们的经验来自过去,教师能做的是通过游戏给儿童的想象创造提供土壤,用声音控制的无人机,悬浮在水上的城市,能变形的家具……在游戏中儿童能给我们带来无限多的惊喜。
04/
游戏是愉快的
会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
为什么幼儿会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地玩游戏?——因为游戏带来了愉悦,这种满足和快乐成为幼儿游戏的无限动力。
我们对童年的怀念,大多来自童年游戏的快乐。无论是自己摆弄小汽车,还是和小伙伴玩救火游戏、打针游戏、抓小偷游戏、钻山洞游戏…..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户外,都充满了愉悦。这些愉悦可能伴随着欢声笑语,也可能伴随着同伴间的争执,还可能仅仅是内心的骄傲和满足……无论怎样,都令人难以忘怀。
幼儿游戏的愉悦来自:
? 自由自在的舒适感
? 身体和感官活动需要的被满足
? 好奇心的被满足
? 与同伴相处的喜悦
? 自己能把控、能胜任的满足感
? 不确定性、可随时变化、自我创造化
? 经常“偶遇”的小挑战
——《自主游戏》
游戏首先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和追求效率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让孩子认识数字5,机械的记忆可能连续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反复读,反复记,至多2个小时一定能学会。但是通过游戏,每天和孩子玩一会骰子、扑克,慢的话还是要2周才能认出5,这么看来游戏的效率确实不如“硬性灌输”,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在游戏中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学习机器,而是有真实感受有血有肉的人,更何况是在人生最宝贵的童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结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是幼儿的主体性行为;游戏是去功利化的,是由幼儿的内在动机引发的活动;游戏是非真实的、带有假想性的活动;游戏是愉快的、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所以,即使不谈“自主游戏”一词,仅从游戏原初的含义来讲,游戏本来就是小孩子自己喜欢的自主的活动。如此说来,自主游戏并非新词,也非新潮流,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教师不谈自主游戏,但孩子们每天玩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自主游戏的原因。
——《自主游戏》
游戏点亮童年,相信能够照亮一个儿童未来人生道路的游戏一定是自愿自主的游戏,去功利化的游戏,富有想象的游戏,充满着欢笑的游戏。
创作 | 张乐凯
编辑 | 李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