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REDITOR’S NOTE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形成,还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幼儿园对孩子的美术欣赏能力越来越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给孩子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法。
目前很多幼儿园老师对美术欣赏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还不知道究竟如何跟孩子们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唯有当学校有美术欣赏主题要求,或是赛课出现了有美术欣赏的相关主题时,才赶紧各种度娘上搜一圈,然而,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连基本的辨别能力都沦陷了,此等关键时刻,靠谁来救救急?今天这篇文章小编就来带你聊一聊,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美术欣赏这件事儿。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实,在引导孩子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思考:
01/
唤起孩子的直接经验,
营造美术作品欣赏的氛围
《指南》中强调,要鼓励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艺术活动经验。由此可见,经验对于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对自己所欣赏的画或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没有一点经验,欣赏活动将变得索然无味。
孩子欣赏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要使幼儿能够从一幅画的欣赏过程中有所收获和体验,在活动前,教师首先要通过语言或是场景引导来唤起孩子的直观经验,甚至可以让孩子提前搜集与作品有关的实物、图片等,通过材料搜集的过程,让孩子对于美术作品本身有更丰富的感知,比如在欣赏《美丽的秋天》相关的美术作品前,教师可以先让孩子搜集有关秋天的实物或图片,再询问儿童他们观察到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唤起孩子们关于秋天的直观感知。
(图片来自网络)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用轻松舒缓的音乐做背景营造良好氛围,音乐能够使人感觉到轻松愉快,舒缓压力,引起孩子更多美好的联想。艺术的感受能力是相通的,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欣赏。更有助于调动孩子审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02/
引导孩子欣赏
美术作品的线条、构图与色彩
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孩子关注作品绘画元素的细节呈现,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留给孩子很多的想象空间,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在《会说话的脸》的欣赏活动中,脸的构成由不同粗细的圆线或弧线组成,教师便可以通过一些提问来引导孩子关注不同脸的特点,比如老师可以问:“你能说说这些脸的特点么?”“组成脸的这些线条都有怎样的不同?”通过提问把孩子引到构图和线条的欣赏中来。
(图片来自网络)
颜色是情感的语言,幼儿最初的美术活动也是从色彩开始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还应引导孩子对作品的色彩色彩搭配予以关注。在《会说话的脸》的欣赏活动中,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形状的脸颜色好看吗?哪几种颜色的搭配是你最喜欢的?让幼儿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表达提高孩子对色彩搭配的鉴赏能力。”
03/
带领孩子体会
作品的动态美
幼儿时期的思维方式是直观形象思维,老师也应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充分利用孩子这一发展特征,采取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孩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作品动态的美感。例如,在《动物园》的这一主题美术欣赏活动中,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演各种动物的造型,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以此加深对作品的动态体验感,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图片来自网络)
04/
“当人们用艺术分享和理解他们深层次的喜悦和恐惧时,把藏在心里的阴影以舞蹈,歌曲或是绘画的形式呈现时,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转变成其他形式与他人分享。“
美术作品是作者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良好手段,教师应引导孩子通过对作品的自由解读来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当孩子还不能用情绪词汇准确表达自己情感时,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情绪词汇,并试着引导孩子识别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大一些的孩子能说出自己大部分情绪感受时,教师便可引导孩子表达作品本身唤起了他自己怎样的情绪情感。
为了促进孩子这种体验作品情感能力的发展,老师可以针对画上的小点说:“你能告诉我,这个角落的小点代表什么吗?这样的小圆点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教师也可以试着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情感:“这种浅绿色看起来很柔和,像柔软的小毯子一样温暖。”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体会作品背后所传达出的情感。
(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当以《指南》为理念作指引,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直观体验与多维度感受作品的机会,让孩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快乐。当然,美术作品欣赏的相关内容远不止于此,不同年龄孩子的美术欣赏能力及其发展规律是怎样的?教师应该如何制订美术活动欣赏的目标?以及教师要如何来具体组织与开展美术欣赏活动?
11月23日、11月24日晚上8:00到9:20,读懂儿童将开展《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怎么做》线上直播课程,快来围观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课程,
精彩课程等你来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