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程学琴
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节选自《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前言
打破旧壳 寻找真谛
安吉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上)
近几年,每当国内外的学者、行政官员、园长、教师、家长等来到安吉,都会感叹安吉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之高、规模之大、融合性和持续性之强。反思改革的初衷和二十多年的实践过程,安吉学前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将幼儿教育的改革根植于社区、乡村的整体规划中,让学前教育改革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同步推进。
在二十年的实践中,政府充分履行行政职能,积极建设县域内学前教育生态,以政策的力量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借力“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推动幼教改革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并进,形成了以公办为主导、镇村共同建设的办园体制,创设了“镇村一体”的管理机制。二十年的实践中,幼教人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发挥课程的力量,推动学前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与家庭、社区共建良性的学前教育生态。在这个教育生态中,每个人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行政干部不仅仅是单一的行政指令下达者,同时也是专业引领者和课程领导者;园长和教师也从按部就班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追随幼儿的课程建设者……这种由政策力量和课程力量共同驱动的运行机制,我们称之为安吉幼儿教育模式。面对当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阐述安吉幼儿教育模式,梳理儿童发展和教师成长过程,总结学前教育生态建构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政策的力量,实现基本均衡,推动学前教育生态机制建立
1998年,我初任安吉县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县内学前教育还没有健全的管理网络,幼儿园办园条件也很落后。面对这样的状况,我首先对全县幼儿园进行了摸底排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方案。1999年9月20日,安吉县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安吉县幼儿教育管理办法(暂行)》。安吉县所有幼儿园统一由教育局管理,并在每个乡镇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同时带动村教学点的建设,建立了“镇村一体”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学前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2005年,为了实现镇村均衡发展,我首次拟定了安吉县标准化村幼儿园的建设标准。安吉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了“农村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点创建工程”并将此工程纳入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加以推进。县教育局指导各乡镇做好村教学点建设规划,资金由村委会筹措,乡镇政府给予补助,县财政给予奖励。随后,安吉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标准化村幼儿园,创全国第一。
2008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并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列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将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环境、经济等指标挂钩考核并加以落实。于是,全县在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同时,也实现了“美丽乡村”幼儿园的全覆盖。镇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基本均衡。
2011年起,在实现镇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又借助教育部一、二、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到乡镇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中,推进幼儿园建设的提档升级。乡镇党委、政府纷纷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放到当地社会事业中的突出位置来规划和落实。在“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下,安吉县各幼儿园的环境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教师待遇提高也有了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县、乡镇工作实现了与幼儿园发展的紧密结合,学前教育生态机制在行政推进下初步形成。
? 课程的力量,实现优质均衡,形成良性学前教育生态
学前教育生态只依靠体制、机制上的保障,还无法达成各个组成部分主动参与、共同维护的学前教育生态目标。安吉幼儿教育模式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发挥课程领导力作用,形成信任、尊重、平等的课程改革共同体。这部分的核心就在于儿童的真游戏以及基于儿童真游戏的安吉幼儿园课程。它解放了儿童,去除了教育生态中各环节的形式化,带来了儿童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保持了课程改革的活力,推动课改实践不断向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内涵靠近。
本书就着重阐述真游戏及实践真游戏的安吉幼儿园课程。安吉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游戏阶段、假游戏阶段和真游戏阶段。其中真游戏阶段又涉及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的三大改变。如果不了解前两个阶段,就很难理解安吉幼儿园课程的第三个阶段是如何实现的。
无游戏阶段
反思幼儿园小学化的巨大危害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办园条件差、游戏材料缺乏的现状,我们开始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自己开发并设计玩教具,并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游戏材料。但由于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教师认为增加了游戏的时间就意味着浪费了学知识的时间,所以尽管当时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却没有真正利用。大量材料成为了摆设。
一直到2000年,大部分幼儿园仍然处于“无游戏”状态。儿童成为幼儿园小学化的牺牲品,同时幼儿教师也成为众矢之的。一方面被小学教师指责教授的拼音发音、写字笔顺不正确,另一方面又被家长责怪教授的汉字、算术不够多。为此,幼儿教师经常感到自卑和无奈,找不到教师的专业定位。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开启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假游戏阶段
反思去小学化的形式化、表面化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后,安吉作为湖州地区的“贯彻《纲要》试点县”,开始了“去小学化、开展区域活动、实行多样化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开始关注“让儿童怎么玩”,并竭尽所能地为儿童设计游戏材料和玩法,“没日没夜,废寝忘食”,甚至“全家齐上阵”。这一时期,幼儿园的环境变得琳琅满目,顶上挂的、墙上贴的、地上摆的都渗透了安吉竹资源的利用,如:“竹乡一条街”“竹乡熊猫之家”“竹乡旅行社”“竹乡警察局”等。2004年,安吉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称号,同年浙江省区域活动研讨会在安吉举行。
2005年,安吉县“贯彻《纲要》,利用地方资源创建低成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国落实《纲要》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我们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将这些荣誉化作改革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地反思前行。通过反思发现,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儿童发展、教师成长、家长与社区共同支持的改革目标。我们意识到,出现了“假游戏”问题。
>>> 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的一日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我选择了安吉县7所不同级类的幼儿园,进班观察,记录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发现一天下来有17~21个环节,儿童统一行动,消极等待。他们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空间、时间都被控制了,不断地被教师呼来唤去。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就是配合教师完成一日流程,而教师们不停说教、组织纪律,情绪焦虑,身心疲惫,咽喉炎成了职业病!
>>> 教师周而复始地备课、上课,真相又是什么?
我为此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了一项专门的调查。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答案清一色是“备课是为了应对检查”。我继续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又吃惊地发现,优质课获奖者、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照着教参进行的集体教学,其有效性居然没有多大差异。一直在辛辛苦苦研课、磨课、赛课,而日常教学居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 环境创设的真相是什么?
为了美化、装饰,迎合成人审美,忽视了儿童对环境的感受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那些按照教材要求拼凑的主题墙,只要教材不变都在重复使用。这样的环创不仅让教师感到疲累,又占用了空间,且对儿童的发展没有好处。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名称奇特的一批“园本课程”的真相是什么?
“特色课程”实际是“为了特色而特色”:综合幼儿园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某一方面特长的教师或专家资源,选择一个还未被本县其他幼儿园定为特色领域的内容,倾一园骨干之力,集中设计“特色课程”,考核评比结束即束之高阁。当被问到“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班级教师的回答经常是“这是园领导的事情,我不清楚。可见,教师仍然我行我素地照着自己的老套路组织活动。
形式主义使教师职业倦怠,功利主义让我们自欺欺人!我们在反思中痛下决心,要打破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旧壳,找回我们的专业定位,找回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只有从高控中解放儿童,儿童才有机会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教师才有可能认识并了解每一个真实的儿童。教师只有理解了儿童,才有可能以适当的方式去支持儿童发展。
那安吉学前教育是如何从“无游戏阶段”、“假游戏阶段”进阶到“真游戏阶段”的呢?在这过程中,他们做了哪些努力和改变呢?敬请期待明天的分享。
(*注:以上内容著作权归原作者,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