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小区内上演了这样一幕冲突事件:
起初,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不知做了什么事被奶奶骂。小男孩出于发泄自己情绪,对着旁边一个小女孩吼:“我要打她。”于是,便伸手去打,第一次被小女孩的爸爸拦住了,而当小男孩再次伸手去打时,他的手被小女孩爸爸打了回去。这时,小男孩大哭起来,奶奶却嚷嚷着说小女孩爸爸打了他孙子的脸。最后这件事还惊动了警察,那位爸爸也成为了小区的众矢之敌,大家纷纷觉得孩子间打闹是正常的,家长不该动手。
其实,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某小朋友总是动手打小朋友,成了小区里面著名的“打手”;两个小朋友都想玩滑滑梯,谁都不让步,哭闹起来;一方想要交换玩具,而另一方不同意,开始争抢起来;小弟弟以“破坏式”加入大哥哥的游戏,大哥哥发火了……
面对这些场景,家长往往会动用家长权威或逃离现场的方式来 “止哭”、“止闹”。或许有时候成人介入来解决冲突可能容易一些,但协助孩子自己解决与他人的冲突,比直接代替孩子解决冲突要好得多,毕竟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有所不同。
如何协助解决孩子间的冲突?
平静的介入
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成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啊,怎么又……怎么可以这样”的非淡定状态。介入时成人要情绪平复,保持中立,淡定从容,这也是解决冲突的一个大前提。如果第三者对孩子大吼大叫、硬把孩子分开,只会让已经处于非常紧张的局面更加恶化。
制止伤害性行为,认可双方的情绪
成人介入后,往往第一反应是制止伤害性行为,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此时,成人要以坚定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不带评判或责怪的语气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可是我要握住你的手,因为我不能让你打或是伤害别人。”
孩子间不同的兴趣和性格让他们在每天的游戏中产生冲突,而他们处理强烈情绪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中,所以,认可孩子们的情绪是解决冲突的关键步骤,认同双方的情绪可以让孩子学会了解对方的感受,明白他的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影响。
客观中立的了解事情经过
成人在询问孩子事件经过时,要以不带评判的态度来倾听他们的说明,即使你觉得其中一方说得有点夸张,你仍然要保持中立态度,让孩子知道你会倾听他们的两方的意见。这个过程可能会花一点时间,但成人一定要保持耐心,整个过程下来会让孩子了解对方在想什么,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让孩子能够慢慢地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被成人的权威所“逼迫”或“呵护”。
支持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成人要充当“调解员”来支持孩子解决冲突,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成人要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支持孩子自己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有时候他们的方法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只要冲突双方都接受,对他们来说就是合理的。
如果这时候两个孩子都提不出解决方案,成人可以提供两个方案供孩子选择。让孩子来参与、思考和讨论解决方案的过程是帮助孩子积累经验,提升冲突解决能力非常重要的步骤。
结语
无论是兄弟姐妹间,还是孩子结交的朋友之间,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情感与社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孩子一遇到冲突,成人就立即“救援”,只会让孩子失去“援救”自己的能力,成人可以协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而不需要替孩子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