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去年带大班的幼儿老师组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和家长们聊起了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当问到家长们哪几项能力对孩子上小学很重要时,家长们几乎都提到了这四个字:生活习惯。
昨天同事给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早上8点多,在电梯里,奶奶送小孙女去上幼儿园,当邻居问怎么这时候才送孩子时,奶奶说:“她不想去的嘛,不去就不去吧,没事,还小的嘛,反正到幼儿园也学不到什么,等上小学就好了。”
“等……就好了”似乎成了一个“万能安抚贴”,类似的还有:
“等上中学就好了……”
“等上大学就好了……”
“等工作就好了……”
“等结婚就好了……”
“等有孩子就好了……”
…….
事实并非如此,不是吗?“等….就好了”不过是一种迷思和自我催眠罢了。
拿生活习惯来说。想想看,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期间都是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吃饭要追着喂,睡觉要催着睡,起床靠哄,关电视靠吼。没有理由突然到了上小学那天,一切就好了。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大肌肉、小肌肉的锻炼是一个性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先了解一下0~6岁幼儿“生活自理与健康习惯”的发展里程碑如下,选择看看孩子目前哪个水平上:
(*说明:3岁的孩子一般是水平3左右;4岁在水平4~5左右,5岁以上在水平5及以上【属普遍水平,非绝对情况】)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以下两点很重要: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可取
在育儿方面,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
1. 哪里出了问题“治”哪里。
比如,孩子不按时睡觉,就只从想法设法让孩子睡觉入手,而忽略了孩子自控力和计划能力的培养;
2. 等到问题严重了才予以重视,太想要“一招灵”,忽略了平时的锻炼。
比如,孩子快上小学了,担心幼小衔接的问题,要求老师尽快教会孩子写很多字,或专门报培训班让孩子学认字写字。但在家,从来不让孩子做一点点家务,吃饭穿衣都是成人来,即便孩子出现尝试自己做的时候,也会被粗暴制止,原因往往是嫌孩子慢,或做不好。
平时孩子的小肌肉得不到充分锻炼,手指的配合和力量不够,写的训练越多,挫败体会越多,学习兴趣被破坏完了,自然就厌学了。等出现厌学问题时,又想法设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却完全忽略了引起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了。
规则与自由并行才有效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趁早,因为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不能只靠要求,而是需要爱与规则并行,在规则内尽可能大的给孩子自由。
尤其当孩子处于有很强自我意识的阶段时,我们对孩子说:“我们起床好不好?”,孩子说“不”;说“吃饭好不好?”孩子说“不”。如果一味妥协,孩子的自我意识将会无限膨胀。
相反如果只是提要求或强控制:“快点睡觉,要不然就….”或“你再不吃饭,就….”这样说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在这一阶段,真正有效的思路是给孩子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力。当孩子是小婴儿的时候,吃喝拉撒都是成人帮助的,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能力增强了,自我意识觉醒了,孩子想独立,事事想自己做主。这时候成人就要相应的改变行为模式了。需要在大规则和边界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权。
比如,让孩子起床,可以说:“现在是起床时间,你是选择自己起来,还是妈妈抱起起来?“
只有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一定的掌控权,才能逐步地习得自控能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仅知道这两个思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习系统的方法策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