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早期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OTMxOA==&mid=2650380031&idx=1&sn=5beef2f1ccc9e0a4b27e6a7cd1dccd9d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活动方式之一,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自主游戏,从而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在区域活动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克服困难的坚持性。这种隐性和灵活机动的指导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适度地进行指导呢?下面我就以几个具体实例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1
贸然行事——教师非理性的指导
镜头一:在班级的“图书漂流区”里摆放着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类型的书籍,午餐过后,凡凡又第一个冲到书架前,开始阅读《小昆虫历险记》。这时,突然传来了孩子的哭声,老师马上赶到现场,发现原来图书的小主人周周不愿意把书借给凡凡,于是老师就对凡凡说:“你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书。”她边说边将图书从凡凡手上拿了回来,周周破涕为笑,而凡凡却一脸沮丧。
镜头二:大班区角游戏“ 流动串串香”热闹极了,流动车上的小吃应有尽有。“老板,我要3 串羊肉串,需要涂一点番茄酱。”一位“顾客”兴致勃勃地高声喊道。“老板”说:“马上好。”说着就把烤箱上的烤肉来回翻了两下,准备装盘端给顾客。可刚走两步,就被另一位小朋友碰翻了,结果3 串烤羊肉全掉在地上了。老板迅速将地上的烤肉捡起来直接放入盘中递给了顾客。顾客接过来笑嘻嘻地吃起来,还不停地喂怀里的宝宝。这一切都被老师看到了,她走过去说:“你这个老板怎么能把掉在地上的烤肉给顾客吃呢?以后要注意了!”老板看着老师,情绪低落了很多,手不停地搓揉着自己的围裙。
镜头三:今天美工区的任务是粉刷纸盒,以用于建筑工地做围墙。教师在活动前作了充分地启发和引导,小朋友们在活动中也十分认真。活动结束后,教师对美工区进行评价,还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参观。当看到有一组纸盒刷了红色,教师皱起了眉头说:“ 这是周全画的吗? 怎么没有画窗户呢?而且还涂了黑色?”周全说:“我喜欢黑色,我想画把黑色的手枪。”教师说:“刚才老师说过,要给纸盒画上窗户,你没有记住老师的话。”
问题解析:从以上三个不同的区域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也力图创设使幼儿想说、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指导策略中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幼儿发展。
1.教师成为活动区的“救火员”
镜头一中,表面上看教师顺利地解决了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忽视幼儿意愿,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于幼儿的简单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先了解情况,倾听矛盾双方各自的说法,并适时地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巧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师成为活动区“不受欢迎的人”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常会出现幼儿专注于某一项活动时,教师生硬而突兀地介入指导的情景,这种目的性不明确的介入,往往会使其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在镜头二中,幼儿在游戏时,把掉在地上的烤肉直接给顾客吃,教师盲目、强行干预只会把幼儿从游戏的想象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使幼儿不能充分获得游戏的愉快体验。事实上,大班的孩子已具备一些生活经验(不能捡地上的东西吃),走出游戏后,孩子会很好地按照规则来生活。如果教师想巩固幼儿已有的经验或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卫生知识,可以在游戏结束后,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大家讨论掉在地上的东西是否能吃,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师成为活动区成果的“权威评判官”
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是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鼓励幼儿对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镜头三中,教师只从自己的要求和完成作品的效果来判断幼儿活动的成功与否,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教师再给幼儿一点时间和鼓励,使其建立与提高自信心、积极性,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眼前。
2
对症下药——教师适度的指导
案例一:今天是超市的首次营业,客人可多了,我刚好也到超市里去买东西,在我去付钱的时候就看到丁丁跟营业员吵了起来。原来是丁丁买旺仔牛奶时营业员西西收他10元钱,而刚刚前面一个顾客买的只要3 元。这时候旁边的顾客也反映起情况,每次来买东西价钱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孩子们的眼睛都看着我,好像在等我告诉他们到底怎么办。我说:“你们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过超市吗?”这时,一个小朋友说昨天他在实体超市买的旺仔牛奶是3 元一瓶,超市里的每样东西都有价钱的。西西很聪明,她马上说“: 我们超市里的东西也要贴价钱,这样一看就知道多少钱了。”经过交流,大家开始了定价活动。
案例二:游戏时间开始了,君君、浩浩一到娃娃家里就忙开了。过了一会儿,妞妞忽然跑来告诉我:“老师,浩浩在抢烧菜的刀。”我一看,只见浩浩手里紧紧地拽着一把玩具刀,嘴里还嚷着:“这是我的。”问明原因后,得知浩浩从君君手里抢过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不让当妈妈的君君切菜。“浩浩,你是娃娃的爸爸吧?”我问他,浩浩点点头,“可是娃娃的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不把刀还给娃娃的妈妈,妈妈就没法做菜了,那样娃娃可要饿坏了。”浩浩点了点头。“你看看,全家福上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吵架?”我指了指墙上的全家福照片。“不会。”浩浩轻轻说道。“爸爸妈妈吵架宝宝会哭的。”旁边的妞妞说道。“是呀,爸爸妈妈吵架宝宝会伤心的,以后爸爸妈妈要友好,不可以吵架。”我附和道,“快八点了,爸爸快去上班吧!要迟到啦!等你下班回家了再帮妈妈烧饭,好吗?”“好吧。”浩浩听了我的话,急急忙忙地放下小刀,拿着小包“上班”去了。
问题解析: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断,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教育时机。适度指导的关键在于教师介入时的语言表达及行动支持要留有余地,多鼓励、启发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与探索问题。
在这里,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从幼儿进入活动环境时,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孩子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与肯定。这样有助于教师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方式再把球抛还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案例二中,小班的孩子因玩具缺少而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教师巧妙地引导幼儿看墙面上的全家福照片,然后用语言去提示爸爸可以去上班了,缓解了此次冲突。
其次,教师是幼儿的帮助者、引导者。“帮助”并不是一味地左右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在精神、材料以及策略上给予适当帮助,正如案例二中,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吵时,教师不是粗暴地制止,而是利用教育机制,帮助幼儿认清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启发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此,教师采取了交叉式的介入方式,通过启发幼儿回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过超市时的情景,引导幼儿制定商品价目表。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教师有策略地指导。当游戏中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孩子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孩子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孩子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孩子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
1.充分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适宜地投放材料
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有助于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按自己的想法与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它所产生的动力会使幼儿满怀热情投入到研究与探索中去。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能力间的差异,如果活动材料是由孩子们自己收集的,量相对较多,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就有可能对这么多的材料无所适从,会采取跟风的形式,从而产生依赖性。对于这类孩子,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规定选材的范围,以免他们产生盲目性;对于探究性较强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适当鼓励他们采用多层次的材料来进行活动。
2.耐心等待,给予孩子更多解决问题的时间
在案例一中,当超市的客人和营业员发生争吵时,教师没有急于介入,而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等待时间,以间接引导为主,帮助孩子们回忆自己和父母去超市的情景,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孩子通过充分地操作、讨论,来发现问题,从而自己来调整并解决问题。孩子的发展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过程的,我们应该耐心等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允许孩子出错,接纳孩子的错误,并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构建出新的知识经验。
3.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励师幼共同成长
在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师引导幼儿的同时,幼儿也在启发着教师,正如案例二中孩子们的争吵,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可以说师幼互动是个双向构建的过程,它不仅使孩子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而且教师也同样从幼儿那里得到启发,从而及时调整策略,促使自身不断发展与提高。因此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使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注:原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师》,转自“早期教育”,感谢分享。)
读懂儿童精品书籍系列:
1. 《解读儿童案例精选》(修订版)
2. 《观察儿童 解读儿童—3~6岁儿童关键发展性指标解析》
购书微店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