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可是如何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呢?什么才是真游戏呢?
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读懂儿童”微课(“读懂儿童”微课介绍)7期学员——峨眉山市实验幼儿园童海英老师的案例,我们一起跟随童老师的持续观察来看看,孩子最后在游戏中获得了哪些发展。
第一次观察
区角游戏时间,艺术区,恩恩走过来对我说:“童老师,今天我们的计划是玩治病的游戏,我和欣欣扮演医生,妍妍和阳阳扮演病人,病人看病要给钱。”
说完恩恩就开始她们的游戏了。
恩恩摸摸妍妍的额头说:“妍妍,你发低烧了!”说完恩恩便给妍妍输液治疗。
这时恩恩发现区角里没有病床,她便去教室里搬来几个凳子代替。
然后恩恩对妍妍说:“输液时你的手可能会乱动,我在你的手上夹了板子,手就不会肿了,也不用反复输液扎针。”说完恩恩在教室里去看了看,最后找来一些纸板垫在妍妍的手下面。
看完妍妍的病后,恩恩摸摸阳阳的额头说:“阳阳你发的高烧啦,你需要马上输液!要不我再给你贴张退烧贴吧。”说完恩恩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这时恩恩看着一旁的我,说到:“童老师,你也生病了吗?”
我点点头然后说:“邹医生,我身体很不舒服,请您帮我看一下病。”然后恩恩也开始耐心地为我治起了病……
教师思考
在这次游戏中,我看到了恩恩对扮演医生的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恩恩持续的实施和完善她的计划。而在游戏过程中,我也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支持恩恩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在教室里增添了更多与医生扮演有关的材料来拓展恩恩的角色扮演游戏。
第二次观察
恩恩告诉我今天她要继续和阳阳玩医生治病的游戏。
这次,恩恩把装饰帽当作护士帽戴在头上,然后用不同颜色的陶泥做了一个温度计,还在温度计上贴了写好数字的纸条(表示温度刻度)。
恩恩发现阳阳发烧后,先给阳阳输液,然后恩恩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做药包,上面贴上橡皮泥圆点(表示每天早上服用一片药)。接着恩恩将药包递给阳阳并详细地交待服药注意事项,之后恩恩将温度计上的纸条取下来当做针给病人打针用。
教师思考
比起第一次,恩恩角色扮演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她为了支持、拓展医生这个角色游戏,开始能创造出不同的道具,比如:温度计、药包、针。这次游戏结束后,我和恩恩的家长进行了沟通,鼓励家长带恩恩去了解生活中真实的治病道具,参观医院,观看视频等。
第三次观察
区角游戏时间,艺术区,恩恩走过来对我说:“童老师,我们今天还是计划玩医生的游戏。”
我说:“你今天还是要玩医生的游戏,我很好奇你打算和谁玩?怎么玩?”
恩恩说:“我打算和小鑫、妍妍、阳阳、小静、还有萱萱一起玩。我和小鑫当医生,萱萱是妍妍和阳阳的妈妈,她们两个孩子都生病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医院看病。”
说完便开始玩了起来,恩恩对阳阳说:“我们需要两个病床,病床上要贴上编号。”
阳阳负责搭床,小鑫负责贴编号,恩恩带上口罩,妈妈萱萱拿着手挎包认真地向恩恩交代两个孩子的身体情况,恩恩安排好病人后为两位病人输液、打针、开药。
其他同伴发现游戏有趣也主动加入了恩恩她们的游戏,恩恩主动为大家分配角色:“小静和睿睿是来医院抽血的病人,航航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航航对恩恩说:“医生,我去给孩子买点吃的,如果她们有什么情况你就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是911。”
家属交待完后,恩恩继续她的工作,此时,恩恩对我说:“童老师,你看我想到一个新办法固定输液的手,可以不用再绑夹板了。”
恩恩又对我说:“这是我做的吊瓶。”
我点头说:“你用卫生纸筒和彩带做成了一个输液的吊瓶,你真会想办法!”
恩恩开心地笑了,接着,恩恩继续查看病人,主动带输液的病人如厕、散步,向病人交待服药方法……
今天的医院显得更加忙碌……
教师思考
通过这三次的观察,我发现恩恩的游戏一次比一次丰富,从最开始只知道给病人输液到能创造道具来支持游戏到最后能更加理解关心病人,带病人如厕、散步,理解医生的辛苦。通过这次的角色扮演游戏,恩恩不仅对医生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游戏中恩恩和同伴间的沟通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注:文中照片版权归峨眉山市实验幼儿园所有,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非常感谢童海英老师的案例分享
如果其他老师也有好的解读—支持案例
也可以分享给我们
让更多的老师学习
写在后面
其实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游戏并不是纯粹地玩,每个游戏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与成人是否去做了观察,去做了解读。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做解读,我们会发现,其实看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竟会有如此大的奥秘~
*后附:“支持幼儿角色扮演游戏的策略”清单
读懂儿童精品书籍系列:
1. 《解读儿童案例精选》(修订版)
2. 《观察儿童 解读儿童—3~6岁儿童关键发展性指标解析》
购书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