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教学教研#教学#美术
在幼儿的世界里,美术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不可或缺,孩子们用美术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情感世界的表白。
当孩子把作品向我们展示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少去关注孩子作品的心理过程,有的家长会觉得这画的怎么一点都不像?一些老师也很难把握自己应该如何支持幼儿的美术活动?
本期教学教研,跟着教育学博士孔起英老师和成都市机关三幼曹弘颖老师一起走向艺术的整体经验,打开更多美术活动的新思路。
本文观点来自于《幼儿园美术活动之问之策——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坊》专题分享——
孔起英:教育学博士;南京师大科教院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指向整体经验的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
曹弘颖: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名师工作坊坊长及幼儿园美术公共课教师
《与孩子一起玩美术——幼儿园美术集体活动中媒介的选择及运用》
01/
孩子今天会不会画小兔子,
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不知道老师们在上课时,会不会遇到类似情况,有的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会像成人一样“安静”地在一旁创作,而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我不会画;老师,你看我画的好不好;老师,你看我这样画可以吗?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孩子都是需要老师支持和帮助的,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请老师教,说自己不会画,那么可能是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对来说比较弱,这或许跟孩子年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但教师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过程来判断他们的学习品质,看他们的行为倾向是什么样的,再来设计美术活动的要点,所以教师首先得学会观察,才能更好支持儿童。
比如在孩子进入美工区前,就开始观察孩子想做什么。那些一拿到材料就开始动手操作的,说明孩子对绘画材料很感兴趣或很有天赋;反之那些要等着老师讲规则,或是讲完了还不开始动笔要老师催促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计划。
还要关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比如当孩子受到干扰时,他是怎么做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其中孩子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这些要点考虑进去,关注活动内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没有关联;活动方式是否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活动材料能不能让幼儿进行深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能够坚持和专注。
就其中的活动方式来说,孩子们喜欢关注花花草草的生长和小蝌蚪、小蚯蚓、小蜗牛,这些都是春天主题活动的标配,但还是要尽量和孩子普遍的一般性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开展活动,渗透到活动设计中去,而不是停留在方式的表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今天会不会画一个小兔子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绘画中养成一个坚持、专注的好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02/
自制美术材料,
或许比购买的更有意义
在一些案例或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统一要求孩子使用工具,而不给孩子有更多探索的机会,这时候教师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有时候教师的反思能力还不如孩子,那些经常解释自己绘画作品或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画的孩子,他们是具有一定反思力和思辨力的。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使用工具与材料,可以体现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老师统一安排材料和工具,反而禁锢了幼儿的探索能力。
下面我们可以来看这样一个案例:小班美术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美术材料不同于以往普通的A4纸,而是给幼儿提供了有花边的纸张,这样的材料从一方面来说可以很好支持幼儿的绘画兴趣。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挖掘班级里现有的材料,比如说现在幼儿园班级的美工区几乎都具备压花机这样的材料,那么让幼儿用压花机自制花边纸是不是比购买现成的更有意义呢?如果小班孩子操作有难度的话,可不可以让大班的孩子制作花边纸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开展混龄班级的美术活动,这样的价值不仅指向大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体现了他们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的自豪感。
材料到这里的运用还没有结束,压花机压出来的花边还可以用来做边框的装饰,因为用来装饰的花边很小,所以对孩子精细肌肉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而且孩子在装饰中还可以自我创作,利用不同花边的颜色进行排列组合,激发孩子的数字认知,在欣赏孩子作品时,根据孩子们创作的规律和节奏,又可以指向音乐领域的发展。
在生活中适合幼儿欣赏和运用的材料有很多,天空中飘过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小花小草,幼儿穿在身上的连衣裙,社区的亭楼阁,自然角饲养的小金鱼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操作的材料,生成一次次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的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幼儿去观察、欣赏生活中的美。
03/
全部打通,
让美术活动更全面而丰富
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丰富,往往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大胆而夸张。但幼儿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就会被成人不经意扼杀,教师要保护并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
现阶段幼儿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这要求教师能够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吸引幼儿的材料,引发他们的注意力;从感知出发,在儿童的感知不仅仅只有视觉,还有多感官的参与,比如手的触觉、鼻子的嗅觉,甚至身体的肌体觉,简单来说,就是通感;情感的激发是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愉悦这样的能力,让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机会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
在具体实施过程,是有路径的,一是环境创设,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艺术欣赏,用美的理念来包围儿童,做一些整体环境的作品展览,营造一种艺术的意境;二是渗透在各领域集体或区域活动中的艺术欣赏;三是在幼儿园进行专题的艺术作品欣赏。
比如说,在《我爱我家》的一个主题墙中,房子是主题的核心价值,有孩子对家的抽象理解——房子里面有什么,还有孩子对家的认知表现出归属感。那我们对家的概念是不是就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了呢?
孩子们呈现在主题墙上家的造型是三角形的,但这样对于孩子的经验拓展是不够的,应该引导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房子造型画下来,比如说会有平顶的,尖顶的,还会有其他造型的,要让孩子能够看到这不仅是个房子,而应该是个建筑艺术的表现。
还可以开展对居民建筑的欣赏,像北京有四合院、福建有楼、陕西有窑洞,建筑艺术是多样化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孩子欣赏了这些作品后,还可以开展其它活动,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幼儿园的“家”,也可以结合娃娃家的游戏来画一个我们自己的“家”,把活动全部打通之后,美术活动就更全面而丰富了。
与其按简笔画画树,
不如带孩子去户外实地观察
简笔画教学,不仅会使幼儿失去独立探索工具材料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幼儿自主构思和艺术表现发展,反而会更进一步让幼儿获得一个不好的理念——画画就要画的和老师一样,而这与艺术倡导的独创性是背道而驰的。
以“画树”为例,出示照片,让幼儿完全按照简笔画去学习怎么画树,不如带着孩子到操场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这时孩子们会发现:“树干不都是咖啡色的,有的地方也会有白色,有些树干还会有一个个圆形的斑点;有的地方是绿色的,上面有一个个红色的小方块。再仔细看看,树叶的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
再来说一下造型,幼儿的造型活动除了绘画外,还有泥塑、纸质装饰品、撕纸贴画、事物造型等,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活动内容都可以开展,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
下面的案例是基于幼儿造型的反思:一次油泥水果的美术活动课上,朵朵选用了用橘黄色的油泥和橘子底板,她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油泥搓成条围边,而是把油泥揪成一小块一小块,压平填在了轮廓线内,油泥很快被用完了但还没有填满轮廓。
这时表示活动结束的音乐响了,朵朵对进入区域的老师说:“我的橘色少了。”老师看到笑着说:“你是怎么想的啊?这个不是让你填色的”,边收拾边离开。
朵朵一个人在区域里发呆,这时表示活动结束的音乐又响了,孩子们陆续从区域回到教室中央的讨论区。配班老师走过来对她说:“朵朵,听到音乐没?”朵朵举起那个快做好的橘子给配班老师看。老师说:“好,赶快坐到那个半圆上去,等一会再展览,好吧?”朵朵放下手中的作品,离开区域。
在孩子的两次求助中(第一次用语言表达,第二次用动作表达),可老师不理解,自然也就没有支持。其实重点在于教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要吃透指南,才能支持孩子的创造。
艺术造型可以用点、线、面、块状材料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互为造型。第一个是材料支持,这是最简单的,第二个是当材料缺失时,教师也可以考虑技法支持,不是说你去帮他压压平,而是先询问孩子,是不是真的要把橘子要做满,如果她真的要填满,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在没有油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做。第三个方法是可以创设游戏,引导孩子做一个特别的橘子,比如被咬了一口的橘子;烂掉的橘子;新品种的特别的橘子。
05/
有效提问和追问,
启发孩子更好创作
在一次大班原创绘本和原创美术活动中,我们选择了《灶王爷》这个传统绘本故事,每个人看绘本时都有不同感受,但绝大部分人是先看图,因为它是艺术表现的图画;其次是文字,有的孩子对绘本里的文字特别感兴趣。
在设计美术活动时,只需要选择一个兴趣点,结合孩子的年龄以及他的绘画发展水平来开展。当开展活动时,就把绘本中的文字改简单了,没有用所有的文字:我家厨房里贴着一张灶王爷的画像,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的官,他带给我们火,让我们吃上美味的食物,还要考察我们一家人谁做了好事坏事。画上的他,头戴官帽,留着长长的胡须,穿着红衣,一双大眼睛上下打量。
这些文字都是有它的作用的,里面提到他的身份和任务,还有关于他的形象刻画。和孩子们讲完这个故事,就开始提问,提问是开放式的,孩子听到的任何内容都可以说,接着教师开始追问孩子现在不太熟悉的官帽红衣并且提供支持,官帽是什么样子的?各个年代的官帽一样吗?古代的衣服和我们现在的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衣服?还可以追问灶王爷的性别、年龄。
为了让孩子更好完成后期创作,一定要学会有效提问和追问。首先是问题的数量不要过多,因为如果你的提问太具体了,对孩子的思维就是一种局限,应该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其次是追问,孩子回答了你的问题后,马上抓住孩子语言当中的有效点进行追问,这一点非常重要。
孩子的表达是多样性的,不同形式的提问和追问会产生新的可能性,比如故事里提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官,就有孩子在作品中画了天空和祥云;有孩子的画是透视的,帽子是看不见的;有孩子画的很敦厚,眼睛很大,有点小丑的感觉。
所以教师不需要告诉孩子怎么画,而在于怎样运用媒介和提问来启发孩子动手操作,孩子的想象和表达远比我们成人还要丰富。
美妙的音乐,
也是可以被画下来的
音乐是流动的色彩,而美术是凝固的旋律。有的孩子听到音乐身体就会不自觉扭动起来,色调有冷暖色,音乐也有高低音,可以考虑音乐元素与美术元素的结合,把音乐运用到美术课程的开发中,让孩子用艺术的眼睛来感受这个奇妙的世界。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学会分析和运用音乐,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够使用,也不能仅仅把音乐作为美术课程的一个背景。教师在选取音乐时要注意音乐的色彩,能不能带给孩子线条感,有没有点向面的结合,是否能给孩子带来创造性。
其次是思考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让音乐元素在美术活动中价值最大化。比如欣赏乐曲《野蜂飞舞》,第一次听时,提问音乐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倾听孩子的说法,不去轻易否定,有的孩子觉得是猫和老鼠,猫在抓老鼠,老鼠跑好快,还有的说是有一只老虎在弹钢琴,孩子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
第二次的音乐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提问的方式也有了转变,听完之后要说出你的蜜蜂在做什么?你听到有多少只蜜蜂在飞?我们可以一起来模仿蜜蜂的动作。第三次欣赏乐曲,我们的手指变成画笔,跟着音乐画出逆风飞行的轨迹。
最后孩子们呈现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有小短线的停顿、螺旋式的波浪、各式各样的线条,把抽象的音乐落实到具体的画笔上。在美术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使得教学“声像兼备”,两者和谐统一。
对话丨哈佛大学硕士刘芳:师幼互动的正确打开方式,从好好说话开始
对话华德福创始人张俐:央视网纪录片《教书匠》里的“教育启示”
新手教师快速上手,牢牢把握这4点!最后一点最容易被忽略!
我就知道你“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