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教学#孩子#教师#非暴力沟通#师幼互动
幼儿求助是师幼互动中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如何回应幼儿,往往检验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在幼儿园中,幼儿向老师发起求助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是锻炼其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有些教师会出现回应不及时、不适当的情况以致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
怎么解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黄曦带着自己的学生做了一项有趣、有意义的调查研究。他们蹲点幼儿园,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了几十份案例,基于非暴力沟通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理论与操作办法,这种方式放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的沟通之上,有哪些共通之处?又可以怎样更好应用?
说到底,无论怎样的沟通方式,都需要成人有足够的耐心,客观观察孩子,接纳情感,理解困境,聚焦他们的真实感受。沟通的真正目的,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帮助我们在诚实表达和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这一概念主要是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专著《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可以被广泛使用的沟通理论与操作办法,依据谈话和聆听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卢森堡博士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和谐语言的原则和方法,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仅可以解决很多争端与冲突,重要的是也通过此方法完成自我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近些年来,国内引进了和谐语言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所需的要素有四个,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感受观察对象及周围的事物,然后清楚地表达出观察的结果,说出客观的事实,而避免评估或判断;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即观察之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尽量使用开心、难过、害怕、气愤等形容词,帮助对方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根据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需要,即说出自己内心哪些需要导致现在这些感受;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即清楚地提出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的请求,诚恳地表达自己,同时明确地告诉对方需要做什么,这样易于对方接纳,利于有效沟通,也有益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非暴力沟通的这四个要素一方面能帮助人“诚实而清晰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它们“尊重而关切地倾听他人”,比如,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与他人建立起一种联系,然后倾听他人的请求,来确定自己怎么做可以帮助到他人,完成双向的沟通互动。

02/
掌握这种爱的语言
需要技术
运用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观察,必须保证我们表达的观察结果是客观事实,而不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判断甚至是猜想。要做到这一点会有一点难度,必须要观察者着重注意。通常在面对人或者一些事时,我们习惯于加上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对其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而不是“实事求是”地表述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比如,如果有幼儿忘记了背书包到幼儿园,有的老师会说:“你总是忘记背书包!”而很少会说:“你这次忘记背书包来幼儿园了,我记得这是你第二次忘记背了。”前者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批判性的语气容易让对方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而后者则是客观的陈述,能让对方接受并且认同陈诉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如果不区分清楚观察与评论,在沟通的一开始就使用情绪化的评论,那么使用者自己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会一直被情绪左右;而被观察者,听到不符合自己的评论也会逐渐失去与对方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耐心,甚至会抵触再与其进行沟通。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谨记,观察,而非评论。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面对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多少都会有些不同,而且伴随着由此产生的许多想法。如果人们都是急于将下意识的并不准确的想法一股脑抛出来,就仿佛给双方之间划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造成“你不懂我,我也不认可你”的局面。所以有必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哪些是自己加工过的想法。比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比较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集体活动中多次违反纪律要求的幼儿,有的老师会说:“你总是调皮捣蛋,一点也不像话。”幼儿听到这样的话自然会觉得自己被批评了,无论老师说的有道理与否,继续沟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老师向幼儿展示自己真实的感受,“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你今天……(客观描述儿童行为),如果你继续这样做,我会对你的行为感到失望。”虽然同样表达了希望你不要做这件事的意思,但后者更能让幼儿了解老师此刻的感受,建立起情感联系,更大程度上接受老师所说的话。

请求与命令相比,请求会给别人一种更放松、更亲近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提出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提出请求的人批评或者指责,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请求而是被包装过的命令;并且,如果你知道对方不满足你这个请求就会有愧于你,那么这种请求也是命令。请求是基于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后提出的,在彼此之间建立起平等的连接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老师发现有小朋友不愿意在自己床上安静躺着睡觉,而是去扯别的小朋友的头发。有的老师会发出这样的命令:“XX,马上闭上眼睛好好睡觉,不然下午你就一个人在这里继续睡。”这时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惩罚而睡觉,也有可能觉得这样的惩罚无关痛痒继续打扰旁边的小朋友。而提出请求的正确操作,老师可以这样说:“XX,现在是睡觉时间,如果你不好好休息,下午可能没有精神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老师希望你现在能好好休息,下午期待你的表现。”这样能让孩子明白睡觉的重要性以及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请求。
03/
非暴力沟通与师幼沟通的
契合与共通
非暴力沟通的内核是用爱的语言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了解需要是前提,满足需要是动力,当人的自身需要被满足时,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幼儿向教师发起的求助行为,基本是在幼儿有需要不能满足时发起的,那么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并且尽量满足幼儿此时求助背后隐藏的真实需要。从何入手呢?首先就是认可接纳幼儿的情绪,然后帮助幼儿顺利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者从幼儿的表达中发现他真正的需要,这便能帮助达到满足幼儿需要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是相互契合的。

非暴力沟通的实施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其中第一步观察就要求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尽量不掺杂过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实事求是地说出观察到的事件。而教师回应幼儿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实事求是,对幼儿不带有主观偏见,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在非暴力沟通中需要尽量清楚说出内心的感受,体会他人心中的感受,在面对幼儿求助时,教师也需重复事件的经过或幼儿说过的话,帮助他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多以开心、难过、失望等形容词表达。
04/
基于非暴力沟通视角
如何更好师幼互动
教师保持耐心,面对幼儿的求助行为尽量做出客观的观察判断,针对不同幼儿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有选择的使用回应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陪伴者,对幼儿的成长影响作用十分巨大,教师的情绪、态度也会感染幼儿。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会首先向最信任的人发起求助,在幼儿园教师通常担任这一角色,而教师回应幼儿的态度也很大程度影响幼儿接下来的行为。如果得到老师的耐心回复,幼儿内心会得到我有困难的时候找老师可以得到帮助的暗示,同时幼儿会认为老师愿意听我说,那么幼儿也会愿意听老师说,这样可以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师往往对每个幼儿保持着一个固定印象,但每个幼儿都是不断发展着的,在面对幼儿发起新的求助行为时,教师需要抛开以往的主观偏见,实事求是地考虑幼儿现在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

接纳幼儿的情感,理解其所处的困境,帮助幼儿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的词汇表达大多来源于自己所听过的例子,刚出生的婴儿向世界表达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泣,肚子饿了哭,尿不湿湿了哭,在幼儿学会说话后,表达的准确性逐渐提高,但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的。
由语言符号所联系的情感表达,需要外界不断的重复与加强,幼儿才会接纳融入自己的表达系统。比如,从来没有听过兴奋这个词的孩子,无法在自己处在这个状态时,脱口而出:“我很兴奋。”很多时候幼儿遇到的困难都是以往没有经历过的,或是还没有学会怎么解决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学会怎么去表达自己的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幼儿在看着妈妈离园后,无法抑制自己难过的心情,在老师面前哇哇大哭。如果不了解这个幼儿刚才处境的老师来问幼儿为什么哭,她可能自己也说不出来,或者只是一句:“我要妈妈。”像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轻轻地抱抱她,安抚一下她的情绪,轻声对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现在看不见妈妈,来,老师抱抱你。”比起简单粗暴的呵斥,或者一句“妈妈一会就来接你了。”这样的回应方式能让幼儿知道老师接纳了自己的感受,也知道了自己现在的感受叫做难过。经过多次的练习,或许下一次妈妈离园的时候幼儿还会哭,但当她向老师发起求助时可能就会说:“我现在好难过,我想要妈妈。”当幼儿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能更快了解幼儿的需要。

幼儿发起求助的原因多种多样,求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很多时候幼儿发起的求助行为表达的要求不是十分明显。比如,幼儿A与幼儿B发生冲突时,会跑向老师求助:“老师,他抢我玩具。”此时,幼儿A并没有表明希望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老师有可能会让幼儿B把玩具给他,幼儿B照做了但是不愿意再跟A一起玩,虽然A得到了玩具,却失去了玩伴,并且下一次A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只有继续求助老师。
这种情况可以老师先向两个幼儿重复一遍问题,两个幼儿在重新梳理矛盾时会补充更多自己的想法。幼儿B会说:“我让他给我玩一会,他不肯,我这里缺一个玩具。”老师继续对B说:“你想问他借一个玩具玩,但是他不同意,所以你抢了过来对吗?”B点点头,此时A补充:“我现在也很需要那个玩具,我可以拿另一个跟你换。但是如果你比我更需要的话,我可以先借给你。”
此时,幼儿A的真实需要就很明确了,他不是非要那个玩具不可,而是想改变被抢玩具的事情,把玩具借给B一会再还回来。B最后同意了A的办法,他们在老师的协助下,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也满足了内心的需要。

关注幼儿发展动态,激发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当幼儿遇到超出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并发起求助时,抓住时机对幼儿加以引导,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教师需实时关注幼儿的发展动态,完成一个发展区的成熟后继续下一个发展区。
反思应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点,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解决的关键,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说教是一种教师站在“高处”的沟通,无法与幼儿真正平等交流,也自然不会引起幼儿太多共鸣。在教师回应幼儿的求助行为过程中,幼儿的反应不尽相同,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思考。

非暴力沟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需要坚持的,而其中提出请求的部分是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的。比如,一个幼儿不肯好好午睡,去打扰旁边的幼儿,旁边的幼儿向教师求助后,教师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出发,对不午睡的幼儿说:“XX,现在是睡觉时间,如果你不好好休息,下午可能没有精神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老师希望你现在能好好休息,下午期待你的表现。”但有时可能幼儿不会立马就听从这个建议,而是趁老师不注意时继续去打扰旁边的幼儿。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反思幼儿这样表现的原因,有可能是幼儿未明白教师的话里的含义,“好好休息”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个很广泛的操作,此时教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请求:“XX,现在老师想请你盖好自己的小被子、闭上自己的小眼睛,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始睡午觉。”还有可能是幼儿理解了教师的意思,但却不习惯马上这样做,这时教师可以多次重复提醒,每次提醒后,幼儿的行为一般都会有改观,久而久之,幼儿会养成安静午睡的习惯。
特别策划丨学前教育立法在即,幼儿园必须了解的“质量发展”重点都在这里了
主编探园丨繁华闹市中隐藏着一座森林幼儿园,在最贵地段做最朴实的教育
开学季丨时隔200多天的武汉幼儿园首度开学,入园焦虑简直不存在!
大家说丨聂圣哲:不把新教育的思想逻辑理顺,各位就是在瞎忙!

我就知道你“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