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卓娅: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学前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的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等。
怎样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游戏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幼儿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歌唱活动,特别是新歌教唱活动,重点需要幼儿通过注意倾听教师的范唱,注意倾听和理解教师对歌词内容的讲解,注意努力地记住和再现歌词和曲调,注意调控自己歌声和相关表演。
因此,即使在本身就与游戏相伴的歌曲教学设计上,教师一般也都习惯于在新歌学会之后再将游戏的内容累加上去。而在新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则更多地使用新颖别致的教具、学具和自身演唱的热情来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1997年,美国教师约翰·马丁·费尔拉班德来中国讲学时,提出应该关注儿童在自然游戏中的歌唱学习方式。这一提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就此,许多幼儿教师开始了各种以提高歌唱教学游戏性为目的的研究。
游戏实际上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玩。所以,如果幼儿在学习新歌的过程能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也就是说参与者做这些事时,感觉很好玩,那么这就是在游戏。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范例:
一、从开始处进入的游戏
我们大部分教师很熟悉的传统的游戏范例,恐怕要数《丢手绢》了。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几乎都在街头巷尾、谷场和家院中,在参与玩《丢手绢》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丢手绢》的歌曲。在大部分儿童都没有机会进入现代的学校读书的年月里,在没有任何教学程序与教学法设计的同伴玩耍活动中,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学会了这首歌曲和这个游戏,又将它们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美国老师来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似的歌唱游戏,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也都有这类似的自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一般是:教师(或任何比其他人先学会的人)边唱歌、边带领大家做简单的游戏动作。歌曲唱完后,某个或某些以某种方式与音乐的结束发生关系的人需要被“罚”做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追跑或表演或担任下一任单独游戏者等。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虽然学会唱歌并不会被认为比获得游戏快乐更重要,但学会唱歌是不会有问题的。
新授歌曲活动《懒惰虫》的设计就是借鉴了这种在玩的过程中顺带学习唱新歌的模式。与《丢手绢》稍微不同的是需要个别游戏者比较严格地按照音乐的节奏来“点数”其他游戏者。待歌曲唱到结束时,唱最后一个“虫”字时,谁被“点到”,谁就要创造性地表现一个自己对被人称作懒惰虫的态度。
在有的设计中,这种在传统中常被称为“点兵点将”的游戏,可以贯穿始终。但在有的设计中,初步学会唱以后则还可能变换其他的演唱方式。如创编新歌词:粘粘虫、糊涂虫等。
新授歌曲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的设计,是借鉴了传统亲子游戏中的身体部位指认、触摸和快速反应游戏的样式:
(1)教师说哪个身体部位,幼儿就触摸哪个身体部位(没有固定规律)。
(2)教师说哪个身体部位,幼儿就触摸哪个身体部位(按照歌词出现的规律)。
(3)教师唱哪个身体部位,幼儿就触摸哪个身体部位(按照歌词规律)。
(4)教闻唱哪个身体部位,幼儿就触摸哪个身体部位(自由变化速度增加反应趣味和难度)。
在有的设计中,这种传统游戏,可以贯穿始终。但在有的设计中,初步学会唱以后则还可能变换其他的游戏方式。如在指定歌词:“脚”处,作默唱处理等。
二、从中间处插入的游戏
新授歌曲活动《小老鼠打电话》的设计,也是借鉴了这种“点兵点将”的游戏模式。只不过在这一设计中,游戏是从中间插进来的。具体程序如下:
(1)如一般常规歌曲教授程序,从范唱和讲解进入。
(2)专门学唱拨电话号码的乐句。用“点兵点将”的游戏模式,点到谁,谁藏扮演猫。后面大家一起扮演猫来拜访老鼠的情节。最后老师再独唱“原来号码搞错了”。
(3)教师完整演唱并带领幼儿完整表演和游戏,教师只强调幼儿努力唱清楚拨电话号码的乐句。其他乐句任由幼儿自由模唱。(重复次数根据具体情况)
新授歌曲《敲小鼓》的活动设计,用的是一种即兴创造和快速反应的游戏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1)教师即兴创造各种声音,幼儿模仿。
(2)教师范唱歌曲。
(3)教师邀请幼儿模仿歌曲中段两种鼓声处的演唱。
(4)教师引导幼儿即兴创编歌曲中段两种鼓声并练习演唱。
(5)教师完整演唱并带领幼儿完整演唱和做动作,教师只强调幼儿努力唱清楚歌曲中段两种鼓声处的乐句,其他乐句任由幼儿自由模唱。
(6)教师邀请幼儿用自己的代用品模仿教师敲鼓的方式,为自己演唱的歌曲伴奏。(教师应特别提醒幼儿注意伴奏的声音要和谐,不能“压倒”歌唱的声音)
三、在结束处插入的游戏
许多幼儿同教师已经比较熟悉的传统音乐游戏,真正被看作游戏的部分都是在歌曲结束处插入的。
如《秋天》这个游戏,在结束处玩扫落叶、烧枯叶的游戏;《堆雪人》则在结束处玩冰雪融化的游戏;《袋鼠妈妈》《熊和小孩》《兔子和狼》《找小猫》《网小鱼》等,都几乎清一色地在歌曲唱完后安排了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追与逃或寻找与躲藏的游戏情节。下面这些范例可能带给大家一些新思路:
《锄草歌》,在最后安排了“苗好”和“苗死”两种结局。要求幼儿仔细倾听教师或其他指定人员的朗诵和演唱。然后再做造型反应。
《蝈蝈蛐蛐》,在最后安排了“点兵点将”的游戏,或谁动就“罚”谁游戏。被“大公鸡啄到”的幼儿需要对“要不要当爱吹牛的人”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表态”。
《都睡着了》,在学会唱歌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游戏。没有被要求担任特殊角色的幼儿担任小朋友。特殊角色的表现,不要把别人吵醒,自己也幸福安睡的情景。
《五只小猴子》,在活动快结束时,离开座位表演,教师要即时给幼儿贴上摔出的“大包”最后还可以拨电话喊救护车。
《三只老虎》,最后可以假装妈妈打屁股,假装哭,假装说“打得不疼”,假装调皮地大笑。
四、贯穿始终的游戏
由此可见,提高歌唱教学的游戏性本身就需要有创造性。
教师可能首先需要破除不必要的束缚,即唱歌就是以学会歌唱和提高声乐技巧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就是以倾听、模仿、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活动。
打开眼界,看看自然状态下的儿童是怎样学习唱歌的?想想自然状态下你自己是怎样学习唱歌的?唱歌是为了快乐,试试把自己曾经享受过的各种游戏快乐的因素添加到你的歌曲教学设计中来。
当然,歌曲本身的游戏因素也是应当努力选择和挖掘的。如果歌曲比较一般,能不能尝试把歌曲稍稍改变一下呢?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 ◆ ◆ ◆
想掌握学前教育大咖的最新资讯吗?
想一键获取各种学前教育资料吗?
想近距离了解《当代学前教育》编辑部吗?
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当代学前教育》交流群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