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薇薇:福建省厦门市科技幼儿园
在中班活动室里,教师发现不论怎么提醒,教室内的自选玩具收纳柜总是乱糟糟的。经过观察发现,在活动结束后,40位幼儿要同时将玩具收进柜子,很多幼儿是探着身子放玩具,放下就得走,因为后面的幼儿会很快跟上来。由此,教师认为不是幼儿做得不好,而是这个柜体的结构有问题,影响了收纳的效果。于是,教师试着跟幼儿讨论——自选玩具柜总是这么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理论依据
教师通过查看相关资料,探寻开展“收纳物品”主题活动的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提到,4—5岁的幼儿“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的幼儿“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并建议:“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另外,《指南》中还提到5—6岁的幼儿“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作为中班幼儿未来的发展方向。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一个有序的环境,是熟悉的、可控的、可把握可预知的,它让儿童觉得心安,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在这样环境下的从容和自在。反之,一个秩序不断被破坏,不稳定的环境,在其中的儿童则会呈现出烦躁、焦虑、不稳定的状态,最终会破坏儿童的安全感,这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不利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收纳这门学问,我们发现,有的环境里,不论物品怎么多、种类怎么杂,总是可以整理得很有序,这与收纳设备的暗示作用有关系。我们相信,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幼儿会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海里,伴随他们成长。因此,幼儿做好收纳会让他们受用终身。就此,教师和幼儿们开启了玩具收纳改造计划。
二、实践过程
(一)讨论方案,尝试绘制设计图
商讨构思解决方案。教师针对“如何解决玩具柜杂乱”的问题,带着幼儿进行了多次讨论。思达回想起了小班时的情境:“像以前小(一)班一样,放在走廊外面的玩具台上。”幼儿试了之后发现,玩具平铺在台面上,不仅看起来很乱,还占据了玩具台过多地方,使得玩具台没有操作的位置了。和佳说:“可以像以前一样把玩具架起来。”
观察发现,原先统一规格的小架子非常适合收纳小玩具,但现在大玩具较大,不适合放在小架子上。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把玩具架起来呢?和佳说:“按大小放,大的架子放大的,小的放小的。”
尝试绘制设计图。当幼儿有了一些关于玩具架的思路后,教师让幼儿试着把这些想法画出来,制作一张设计图。宥萌马上发出疑问:“老师,什么是设计图?”这个问题使得教师不禁反思,刚上中班的幼儿尚未建立设计图的概念。在与幼儿科普了什么是设计图,以及设计图的作用之后,幼儿开始尝试绘制设计图。
我们发现,幼儿刚开始画的设计图和活动室里的收纳柜一模一样。教师认为,幼儿对收纳设备的认知较匮乏,幼儿可能认为收纳设备就是指活动室里的收纳柜。
于是,在绘制第二稿设计图时,教师引导幼儿:“如果将一模一样的柜子摆在走廊操作台,玩具放进去会更整齐吗?你们之前是想怎么放呢?”幼儿马上说:“会一样乱”“按颜色分类”“大小分类”……教师说:“把这些很棒的想法画在你的设计图上”。由此,幼儿绘制了更加完善的、有具体分类的玩具架设计图。
(二)总结经验,尝试搭建玩具架
再次遇到困难。幼儿首先来到建构室,尝试搭建出自己设计图上的玩具架,结果幼儿第一次搭建出来了一个像城堡一样的房子,玩具只是摆在面上,且和设计图完全没有联系。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第二个难点:如何让刚上中班的幼儿在设计图与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结。教师采用的突破方式是“重复过程,引导反思”。重复的“过程”是:绘制图纸——实际搭建——比对图纸与作品进行调整——结合观察生活实例,积累收纳经验——再次绘制图纸——再次搭建——比对调整……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不断对比作品与设计图的差别,并进行反思,在调整后再次比对。
总结问题并调整方案。在这样的循环操作中,从第二、三次搭建的情况来看,幼儿发现了搭建玩具架是需要把玩具放进去的,需要挖一些洞来装玩具,幼儿还发现有的玩具比较大,放进去不方便取出来,有的挖掘机玩具受凸出的长柄影响连放都放不进去,需要幼儿空出大一点的洞洞,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搭建中,幼儿不断总结问题并合理调整策略。
在建构室里试着搭建成功后,幼儿来到教室走廊进行实地搭建。在实地搭建中,幼儿又遇到新的问题:场地变化后,架子太高拿不到玩具怎么办?如何合理利用台面空间?玩具架不稳,容易倒怎么办?玩具轮胎卡住怎么办?看起来还是很乱,如何整理得更整齐?这些问题引领着幼儿不断讨论,不断调整玩具架。熠嘉说:“三层架子太高了,只要两层就刚好拿得到玩具。”萱萱说:“要把玩具架推到操作台的最里面,外面还能用来玩玩具。”鑫芃说:“木头玩具最稳,塑料玩具太轻了,不牢固。”映彤说:“我们商量好,这个格子放红色玩具,这个放黄色,用颜色标记上去。”
在幼儿一次次的搭建、总结、调整、再尝试后,遇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幼儿在解决问题后,饶有兴致地把玩具摆放进去拿出来又摆进去,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
(三)社会实践考察,学会收纳
家园合作拓宽幼儿认知。从前期幼儿绘制的设计图和作品来看,幼儿对玩具架的认知有限,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很棒的玩具收纳方案,例如:玩具收纳箱、收纳抽屉等。对此,我们开展了家园合作项目,教师引导家长选择参观一些收纳做得较好的场所,观察并了解这些地方是怎样做好收纳工作的。
实践活动反馈。经过自己设计与搭建玩具收纳柜之后,幼儿有了一定的收纳经验,能够更加具体、明晰地观察。当有了经验的幼儿再次画设计图的时候,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收纳能力也有所提高。当教师问幼儿:“参观的这些地方,物品这么多,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看起来很整齐呢?”幼儿反馈的信息多是:“因为有分类。”“因为大的放在大格子,小的放在小格子,没有放错。”“因为它有很多的格子,我们教室这个柜子太小了。”“因为每一格都放一样多。”“因为摆得很整齐,没有乱放。”
亲子共建玩具收纳柜。在幼儿有了丰富的收纳经验后,我们开展了亲子共建玩具收纳设备的活动。家长们按照与幼儿一同讨论好的设计方案,或制作或遴选出合适的收纳设备,带进班级教室,与幼儿一起组装、安置玩具收纳设备。新设备的到来,又引发了新的问题,比如:收纳设备太高够不着怎么办?在新玩具柜里的玩具怎样摆放才能更有序、整齐?收纳篮里放多少玩具合适?这些问题又将引领着幼儿继续思考和改进方案。
学会收纳玩具。在一系列活动之后,随着幼儿的收纳经验不断丰富,收纳设备逐渐增多,班级里的玩具都能整齐的收纳起来。像幼儿告诉教师的一样,放玩具头朝外,有的幼儿很自然地就能这样做,有的幼儿稍微提醒,也能马上领会意思调整好。现在,幼儿已经能分辨同类玩具并将其规整好,将安排并区分好玩具格:一个格子放一种玩具,或者放同一种玩具。
三、实践总结
(一)幼儿的收获
在这次收纳实践活动中,幼儿在挖洞洞时,探究了架空的结构,比如承重、材质、支架等;在选择摆放收纳设备的位置时,学会了合理分配场地;在把大小不一的玩具对应摆放进大小格子里时,了解了物体大小与空间大小的关系;在为大玩具创造大空间的过程中,学会感知与测量尺寸,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宽或加长;在绘制并使用设计图时,学会把设计图与作品建立联系。整个活动过程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得以增强,幼儿学会了总结与反思,养成了持续思考、探究的品质。
(二)教师的支持
调动幼儿持续探究的热情。在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并适时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幼儿参与讨论和互动,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表达与表现,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去应对新的问题,不断推进活动,让幼儿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识别有效信息,促进活动顺利开展。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讨论,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设计图和作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梳理并总结幼儿的新经验,筛选共性问题,分析其最近发展区,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使得活动顺利开展。
做幼儿忠实的陪伴者。教师应持续参与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满足幼儿的要求,支持并鼓励幼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让幼儿在尝试中不断反思和调整。
(文中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 ◆ ◆ ◆ ◆
想掌握学前教育大咖的最新资讯吗?
想一键获取各种学前教育资料吗?
想近距离了解《当代学前教育》编辑部吗?
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当代学前教育》交流群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