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桌教育 高姣
“有目的地观察幼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老师们在“确定观察目的”这件事情上做得怎么样呢?通过对小方桌后台数百万条观察记录的梳理分析,写了“观察目的”的记录占总记录的73.8%,这个比例说明老师们对观察目的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意识。那么,老师们写的 “观察目的”质量如何?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又该如何引导呢?
经过分析,老师们在撰写观察目的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观察目的不够具体
“观察目的”不具体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在老师们撰写的“观察目的”中,出现的高频词有表现、情况、状态、适宜性等。如,“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表现”“观察幼儿进餐时的表现”“观察幼儿户外时的表现” “观察幼儿在角色区的游戏情况”“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观察幼儿在区域中的互动情况”……此类“观察目的”比较空泛,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目的的随机观察——这反映出老师不知道幼儿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老师本人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或目标。
除了此类基本等同于随机观察的观察目的外,有不少观察目的的拟定有待进一步聚焦。
如,将观察目的表述为“观察幼儿是否对材料感兴趣”,乍一看,老师是有目的的,但老师具体是想要观察幼儿对哪个地方的哪些材料是否感兴趣,还是想要观察幼儿对材料使用的哪方面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修改为“观察幼儿对XX区新投放材料的兴趣程度”或“观察幼儿对XX区XX材料的使用/消耗情况”或“观察幼儿对XX区各类材料的兴趣排序”。
再如,“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的观察目的似乎已经比较具体了,但进一步推敲的话,老师可以继续思考并追问自己到底想观察幼儿哪方面的行为习惯,是玩具材料管理方面或使用方面的,还是交往方面的。可以修改为“观察幼儿是否爱惜图书”或“观察幼儿是否遵守玩具先到先得的使用规则”等。
观察目的过于表面
“观察目的”表述比较表面是第二大问题。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直接描述幼儿的某个具体动作或行为,动作或行为往往是表象,这类观察目的的大量存在说明老师在透过幼儿行为解读发展信息方面还需要大量的、系统的支持与训练。
如,将观察目的描述为“观察幼儿是否会照顾娃娃”。幼儿照顾娃娃背后体现的是幼儿哪方面的核心经验?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会”又怎样?“不会”又怎样?如果幼儿不照顾是否就意味着不具备该能力?还是有哪些原因?如果老师想从幼儿照顾娃娃这件事上有所发现,可以考虑“观察幼儿是否了解照顾娃娃的基本流程”或“观察幼儿照顾娃娃时的手眼协调性与精细动作”。
再如,“观察幼儿扮演妈妈的游戏情况”,“观察幼儿扮演妈妈的游戏情况”是准备观察幼儿的模仿能力,还是观察幼儿照顾他人的意识,还是观察幼儿之间的游戏配合情况呢?需要老师进一步思考扮演游戏背后对应的幼儿能力发展以及自己想要了解和研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混淆教育目标与观察目的
有不少老师在写观察目的时,搞不清楚教育目标与观察目的之间的区别,直接把教育目标写在了观察目的中。教育目标与观察目的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观察目的应该从教育目标中来,验证教育目标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应该基于观察情况来调整,观察评估幼儿之后,老师可以根据观察所得调整教育目标,要么重新选择培养点,要么重新拟定培养目标的能力等级。
如,将观察目的表述为“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想要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老师首先要观察的是幼儿的交往方式有哪些,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在缺少相关的观察之前,冒然进行教育干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教育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因此,老师这个方向的观察目的可以考虑拟定为“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方式”或“观察幼儿在同伴交往上的常见问题”。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问题,还有观察目的与内容完全对不上、把分析过程当观察目的、观察目的过多以至于缺少重点等各种情况。
为了避免常见问题,在观察目的的拟定和撰写上,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活动类型,初步拟定观察方向;另一方面,在观察方向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对观察目的做进一步的聚焦。
四大活动的观察方向
1、区域活动观察
各区域均有各自的观察重点,但总的来说,老师在观察区域活动时无外乎需要观察各区域材料的使用情况、区域典型游戏以及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尤其是当老师对区域材料进行调整后,要重点观察幼儿对新投入材料的反应。另外,各区域也都有自己的典型游戏,老师一方面可以观察、提炼典型游戏的类型,观察典型游戏的进行状况;另一方面,可以梳理典型游戏的发起、推进的基本流程。此外,区域中幼儿的互动是观察幼儿交往水平、合作水平的好时机。如,建构区可以观察幼儿共同搭建作品的情况,扮演区可以观察幼儿之间角色分配的过程或扮演游戏中的配合情况等。
2、集体教育活动观察
集体教育活动的观察除了要观察活动目标的合理性与达成情况外,更需要关注的是各环节实施及幼儿参与的情况,还有配课老师的配合度。集体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研究,都有需要总结和提升的地方。比如,预热环节如何能更迅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材料准备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是否合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老师的提问时机与提问方式是否适宜,幼儿之间的同伴学习情况如何等。尤其需要老师观察与思考的是幼儿的参与度,当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明显不足时,老师是否能观察分析出参与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幼儿的专注力不集中或倾听能力不足。
3、户外活动观察
户外活动观察除了需要老师重点关注幼儿各种锻炼活动的参与情况、大运动情况和户外各类器械的使用情况外,还需要根据本园的户外环境拟定不同的观察方向。比如,有的园所户外有丰富的种植区域,有的园所户外有沙水区,还有的户外有写生材料等。材料的投放与环境的创设是否合理等问题,都需要老师根据观察幼儿与材料、环境的互动情况来分析总结。
4、生活活动观察
生活活动中除了需要观察幼儿的自理水平外,老师还需要观察和思考环境的设置是否有利于支持幼儿更好地发展自理能力。另外,生活活动中幼儿的自由交谈往往能够更好地体现幼儿的表达水平与对话水平,也是值得老师们关注的内容。
三段式观察目的拟定法
老师在进行观察目的的拟定和撰写时,可以考虑按三段式来完成,即背景+目标指向+细节。“背景”可以有地点或时间。如,学期初观察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学期初”即是背景。“目标指向”可以是具体材料、具体幼儿的具体核心经验,如,观察XX幼儿的情绪辨识与调节能力;“细节”需要通过程度、等级、方向细分等对目的进行进一步聚焦与限定。如,观察XX幼儿的说明性讲述能力,其中说明性讲述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细化。
归根结底,观察目的是老师观察幼儿时的具体关注点,有了明确的关注点,老师才知道日常观察中应该该目光投向哪里,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特写”,什么时候“取近景”或“取远景”。随着观察目的越来越清晰,老师们才能更好地读懂幼儿,更轻松地驾驭每一天的保育教育工作。
重要信息
基于问题的观察记录就像治病,如您想了解方桌云的观察记录APP可联系学前教育李老师13521860939(同微信)或点击左下方提交APP申请试用表,后期我们会有一对一服务,为您提供详细的APP试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