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不少人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人的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抵抗病毒的强有力屏障。听歌泡澡运动倾诉都可以缓解焦虑,想想喜欢的人转移注意力也很有效,如非常压抑甚至可大哭大笑宣泄出来。
研究发现,92%所担心、烦恼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很多是来自想象,而非现实。面对疫情,如果担心问题的发生,而实际上问题已经在那里了,此时再烦恼也无法改变事实;如果担心问题不能解决,烦恼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但烦恼确实无法控制,我们又要如何去面对呢?
专家建议:
一、正常无症状者、或轻症要求居家隔离者,如何调适自己的压力。
1、休息:保持正常生活规律,制定作息时间表,适当休息、充足睡眠。
2、运动:可酌情选择居家可做的锻炼,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减轻焦虑、保持好的心态。
3、音乐: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或轻音乐;唱歌。
4、放松训练:深呼吸、瑜伽、冥想、太极等。
5、倾诉:一吐为快,取得解脱、支持和指正。
6、看电影、阅读、书法:可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增加知识乐趣。
7、香薰、泡热水澡:放松肌肉神经。
8、宣泄:大喊大叫大哭大笑,使情绪发泄,减轻压力。
9、写作:可写下自己的压力体验,生理、心理上的烦恼。
10、有节制地获取信息。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尽量控制不超过一个小时。目前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多关注权威专业机构发布的客观信息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治疗方法等),以此来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11、正向思维、积极关注:不能肯定将来会怎样,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即使我真的生病,也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对。
总之,建议你吃吃喝喝,刷刷剧,睡睡觉,荣耀吃“鸡”,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好地放松,好好地玩。偶尔关注一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就好了。
二、如您遭住院隔离,如何调适自已。
1、首先察觉自己的情绪。遭受突如其来的人身自由限制,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您有可能出现不满、恐惧、不知所措、孤立无援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暂时的情绪波动是自然的反应,不必慌张。
2、隔离但不隔断联系。打电话给亲友倾诉,给自己一个发泄口。与有同样境遇的朋友倾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保持对他人的关怀,以及与外界的沟通。
3、通过深呼吸、运动、音乐、冥想、瑜伽、写日记、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帮助减轻焦虑。
4、制定作息时间表。包括工作、休息、娱乐、运动、进餐、自媒体社交等,保持规律生活。
5、理性获取权威专业的咨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如果您觉察到焦虑、恐惧、担心、无助无望的情绪强烈且无法消除,或出现明显的睡眠问题,请及时找到专业医生咨询。咨询前先做焦虑抑郁量表初步评估。
那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调适自己的“应激反应”?
1 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们需要认识到,经历这样的重大社会创伤,产生适当的焦虑、恐惧情绪是正常也可以被理解的,适度的负面情绪还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因此我们不必刻意压抑或完全否定这些负面情绪,一味地抗拒情绪只会使自己更加沉浸在负面思维和情绪中。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我觉察,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2 尝试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强调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而对当下的一切又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正念冥想可以有效缓解我们的焦虑的情绪,使紧绷的身体得到放松,使整个人更加轻松。
3 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保证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一宅二戴三洗,一宅是指宅在家,少聚集;二戴是指戴好口罩和手套;三洗是指勤洗手。这样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目前网络就诊平台已开放(各省平台不一)——隔离传染源。
4 学会“断舍离”,主动式休闲
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比如各种微信群发的各种自媒体的信息,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
另外,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白天看看综艺、看看书、听听音乐、陪陪家人、做做运动等,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来,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去。
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充实自己。所谓主动式休闲就是那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在主动式休闲中,我们会产生专注忘我的“心流体验”,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不仅可以对冲疫情带来的焦虑感,还能够提升假期生活质量,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
5 与他人保持联系
保持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与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多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闷在心里,主动把自己接入这个“支持系统”,这会增强你的心理强度。
6 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
如果你的焦虑、恐慌情绪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或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目前已有一些公益心理援助服务陆续上线,也可拨打全国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为公众提供的免费心理援助。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状况,并持续超过2周以上,请尽快就医或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
恐惧,无法感觉安全
-
对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
自尊丧失、感觉羞耻、痛恨自己 -
感觉无助 -
感觉空虚 -
感受变得迟钝及麻木 -
变得退缩或孤立 -
睡眠状况恶化
此外,三个心理学专业词汇值得学习:
延迟满足感 & 心理弹性 & 正向思维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实验发现,能为偏向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
面对疫情,我们需要不断拉伸自己的心理,增强弹性,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心理的免疫力。
正向思维,是依据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
面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可以运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
不要只往坏处看,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不要一味相信谣传,而要注意留意信息的来源、事实和数据,据此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 -
多回忆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你曾如何面对,重新肯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能力。 -
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影响,问题会带来短暂的影响,但长远而言,事情最终能改善及成为过去。 -
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
名家视点:
周念丽:学前教育应当树立文化自信
柯小卫: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价值与传承
王振宇:幼儿教育应当回归到陈鹤琴
王海英: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
冯晓霞: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刘焱:玩具和游戏对儿童究竟有多重要?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内容及实施方法
华爱华:游戏是什么?
朱家雄:游戏与教学,老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