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到常识,
从看见儿童开始。
看见儿童,
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
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
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朱永新《生命教育,让每个儿童幸福成长》
为了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的主要路径,让教师的日常观察有意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鸣凰实验幼儿园“四有”好教师团队“培根”团队成员开展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学习研讨活动。本次学习的内容为徐志国老师的讲座《重新认识观察及观察的基本路径》。
徐志国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聚焦四个现实观察问题:通过观察,教师想获得什么?走进现场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观察现象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维?观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别从教师的专业性角度和课程的适切性角度,重新认识幼儿行为观察。
3.教师观察的主要路径: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互通延展。
鲜活的游戏现场配上徐老师生动的讲解,老师们学得认真、记得仔细。
老师们结合讲座内容和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班本课程以怎样的运行方式,才会让‘观察与解读’成为教师日常时间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李袁淼: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观察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会,头脑风暴,互相探讨,解读案例,领导者发挥引领作用,带领一线教师深入学习,经验迁移。
张燕玉:开展基于观察的课程推进模式,课程来源于幼儿,且跟随幼儿步伐、兴趣推进开展。教师之间、家园之间也需要有基于观察的交流、解读、碰撞,从而优化课程建设。
黄敏晏: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解惑式教研(基于真问题):基于活动现场问题,推动观察评价。案例式教研:教师通过案例分享,提升解读能力,推进课程开展。游戏式教研:观看游戏现场,了解观察路径,提升教师观察水平。
张雅青:基于观察的课程推进,必要的激励机制。首先让教师通过主动参与制定班本课程规则和标准来掌握课程制度。其次关注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的课程需求,关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课程制度和班本课程成果可视化。
王婧: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观察与解读:首先要研究如何让教师通过主动参与制订班本课程规则和标准来掌握课程制度,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尽可能地让课程制度和机制可视化;其次,关注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的课程需求,关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班本课程成果化。
教育从观察开始,
观察从心出发。
幼儿发现世界,
教师发现儿童。
心中有繁花似锦,
眼中有星辰大海。
通过本次学习,老师们对观察有了重新的认识,了解了观察的基本途径,对班本课程运行方式进行了思考。学无止境,“培根组”的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将继续且思且行,找准观察的“眼”,解读幼儿的“行”。
照片:张燕玉、张雅青
文字/排版:张燕玉
审核:杨唯
长按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