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近些年来应该是每位幼儿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了,但真正实施起来,老师们却发现“自主”却远不止“放手”那么简单。自主游戏到底该如何推进呢?有了自主是不是完全不能有规则了呢?如何把握自主与规则二者间的平衡点呢……
10月31日晚,邀请山东女子学院教授董旭花带来《自主游戏中的规则难题与应对》的主题分享。此次直播不仅采用全新的连麦互动方式,同时董老师的分享内容也是全部基于前期搜集的问题,切实解答了老师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与老师的零距离互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
董旭花
山东女子学院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山东省第五届省级教学名师
问题:面对小班刚入园的孩子,老师在自主游戏中好像无从下手,老师在规则与放手二者之间该如何平衡?
很多带小班的老师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今年带小班,孩子的规则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基本的游戏常规,我能放手吗?”很多小班老师考虑到小班孩子各方面能力较为欠缺,总会担心放手后教室里会乱套和出现问题。关于老师的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跟老师们探讨一下:
? 先放手让孩子们玩起来,玩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有哪些,感受和理解其意义。
之前我在“优师教研”公众号看到一篇推文,这篇推文的题目给我的感触颇深,它的题目为《区域环境怎么调整?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结合该题目我特别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老师面对孩子的自主游戏时,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自主游戏放手后孩子乱了怎么办?出现安全怎么办?孩子学不到东西怎么办……”老师就可能会想到一大堆问题。坐着想,可能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不如先放手让孩子玩起来。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就会直观的感受到“为什么不能乱扔东西,为什么不能抢别人东西,为什么收玩具要物归原处……”这些都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则。所以规则不是简单的告知和记忆,而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自我建构。
? 放手与规则并不矛盾,放手就是给予幼儿行动的自由,没有规则保障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提起放手和规则,大多人都认为二者一定是矛盾的,实则不然。我们这里所谓的放手并不是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给予孩子自由的选择权和自主的游戏权。自主并不是说孩子破坏规则、打小朋友、抢玩具统统都可以,自由一定是基于规则的保障,没有规则的自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自由,这就好比我们在马路上自由的开车,这都是基于交通规则做保障,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相应的,这个“自由”也是不存在的。
? 小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尚未形成,需要教师陪伴、跟随、反复提醒。
对于小班孩子来讲,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尚未形成,确实需要老师耐心的陪伴、跟随、反复提醒。正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社会领域中第四个目标: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在该目标下针对小中大班就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小班: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中班: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大班: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从《指南》可以看出,小班孩子其实本就是需要通过提醒来遵守规则的。同时,虽然里面提到大班的孩子能够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但从小班开始,老师就应该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把规则的制定和规则的遵守都当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当作一个死的命令,有助于孩子更好的理解和遵守规则,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 教师需要了解影响幼儿规则遵守的4大因素
? 幼儿生理发展的制约:孩子容易违背规则跟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有关系的,孩子的身体机能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大脑不能自主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孩子,兴奋机能越容易扩散,同时他们的意志机能时常跟不上他的兴奋机能,这就导致孩子特别容易兴奋且忘乎所以,进而出现一些行为失范的现象。
? 环境中空间和材料的影响:幼儿园的户外和室内环境空间都有基本的要求,比如室内不能小于2㎡/人,户外不能小于4㎡/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就是因为如果空间过于拥挤,就会导致很多规则问题和纠纷出现。同样的,材料过少,出现争抢玩具、打人等冲突行为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当班级中出现抢玩具等行为时,老师首先应该思考教室的空间和材料是否适宜,而非思考孩子的行为问题。
? 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和班级氛围,教师个人的性格、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班级管理方式方法:曾经我跟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的老师有过交流,也去看过他们的小班游戏,令我比较惊喜的是,我很少看到规则方面的问题出现。然后我就思考,为什么有些老师带的班级规则问题频频出现,而有些老师带的班级却很少出现规则方面的问题,其实这就跟班级的氛围,老师个人的性格、情绪管理,以及老师带班的管理方式方法等有关系。
? 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教养规则与幼儿园是否一致:如果家庭教养不是那么溺爱,同时家庭教养的规则和幼儿园的规则是一致的,那孩子在幼儿园里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规则问题出现;但如果家庭教育方式和规则与幼儿园不一致,那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的规则问题。同时,并不是说家庭教养严格,孩子就没有那么多的规则问题,其实太过严格,或者太过放纵,都有可能会导致很多的规则问题出现。
问题:小班有几个孩子在户外自主游戏时经常每个区都想玩一会儿,很少能在一个区域玩很长时间,老师又兼顾不到那么多的区域,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让孩子在一个区域持续游戏?
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类孩子:无论是室内游戏,还是户外游戏,都是浅尝辄止,这儿跑跑,那儿跑跑,玩不深入。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确实会很困扰,那该如何解决呢?
遇到这种问题,老师首先要思考,孩子的这种行为表现属于违背规则了吗?我认为不算。因为在一个区域里持续深入玩下去,玩出深度学习,玩出发展,这是老师对孩子游戏的期待,而不是规则。
讲到这里,我认为很有必要和老师们探讨一下如何理解规则。百度百科对于“规则”是这样解释的:规则是对应于社会动物而言,为协调个体、自然、社会之间,对内或对外的各类关系,以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基本约定。换言之,规则是为了维护所有人的利益而进行的行为上的约定,比如说过马路必须走人行横道,这就是为保护我们所有人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约定。
结合上述解释,我们再来思考一下“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这条常见的“区域规则”到底是不是规则呢?
这条所谓的区域规则其实并不是规则,而是老师对孩子的期待,老师希望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孩子不动脑筋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干扰影响大家的利益,所以它不是行为规则,这和我们前面谈到的“老师希望孩子在某个区域坚持玩下去”一样。
其实在幼儿园里,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规则要求就三条: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我去过很多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很多班级有6~8个区,每个区还有4~6条规则,总共就有30~40条规则,孩子其实根本没办法遵守。所以我建议老师不要给孩子提太多的要求,班级里建立最基本的活动规则即可。
而除了上述三条最基本的规则,在具体的活动中可能还会有“谁先拿到谁先玩”“室内不大喊大叫,不跑动”“玩具要放回原处”等规则,这些规则同样是需要孩子遵守的。
问题:当收区音乐响起后,个别孩子还是兴趣盎然,专注于游戏,老师是遵从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继续游戏还是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及时收整材料?
在幼儿园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规则,就是听到结束的音乐响起,孩子就要开始收整玩具。我认为在这个规则里,音乐什么时候响起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说当自主游戏的时间到了,老师看到孩子玩的兴致依旧正浓,或者是搭积木刚搭到一半时,老师应及时观察到这一点并做出灵活应变,主动去把控自主游戏时间的长短,将孩子的游戏时间往后延长五到十分钟。
这其实就涉及到规则的严谨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涉及到是非观的规则,比如不能打人骂人,这类规则是要绝对的严格遵守,并且家园要一致;而另外那些没有涉及到是非观的规则,我们允许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区域活动空间的大小。好比在户外分区域的自主游戏中,一个班这一段时间都被分到在这一个区域里玩,老师可以允许孩子跑到临近的区域,因为空间区域的划分是相对划分而非绝对划分,这是一个弹性的问题。
除此之外,老师从班级管理这个视角上看,也要有一定的弹性。老师要对孩子的游戏过程和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此来决定收玩具的时间。同时如果有个别兴趣正浓的孩子,老师可以个别化处理,允许孩子继续玩下去。
比如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群孩子在户外做纸箱坦克,可是活动结束该吃午饭了,孩子还想继续制作,这时老师们并没有马上要求孩子结束活动,而是允许这群孩子继续做一会儿再吃饭,同时也允许他们吃完午饭后继续制作。这就给到老师一个很好的思路,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其实是可以做到弹性管理的。
问题:在玩滑梯或在斜坡上滑行游戏时,大多数幼儿会按照安全路径从上往下滑,但有的幼儿喜欢从滑梯下和斜坡下往上跑或者爬,很容易上下相向冲撞造成意外伤害,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的游戏规则?
要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可以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要倒着上滑梯”,如果老师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解决该类问题应该就会有一定的思路。孩子想要倒着上滑梯,很大原因在于孩子从上往下滑滑梯已经太习以为常了,孩子觉得没有刺激性,没有游戏的趣味性,所以他们会换着花样玩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果老师理解透彻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何在自主游戏的环境创设时,我们总是强调环境应具有挑战性,因为喜欢冒险,喜欢追求刺激,乐于挑战本就是小孩天性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创设户外环境和提供玩具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和材料的层次性、递进性、以及变化性,给孩子留出递进冒险和挑战的空间。
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到底允不允许孩子倒着上滑梯,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它的风险系数到底有多高。比如孩子倒着上滑梯时刚好有孩子正着滑下来,那孩子冲撞到一起就可能会发生危险,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那如果没有孩子正着滑下来,孩子是否可以倒着往上爬呢?这时候老师就要去评估它风险系数的高低,根据风险系数来决定是否允许孩子倒着上。
我认为如果滑梯的坡度没有那么陡,其实孩子倒着上滑梯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另外,老师还可以思考,常规滑滑梯的模式就是从上往下滑,那我们可不可以允许孩子都从下往上爬呢?既然孩子喜欢从下往上爬,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建议孩子都尝试一下呢?
有时候,遇到问题大家可以换个思路思考,有些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老师在解决该问题时可以去从正反两个方面都思考一下。
在自主游戏推进的过程中,自主和规则并不是矛盾体,老师在这过程中需要辩证的去看待遇到的每个问题。其实无论是规则问题,还是日常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当老师从多个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试着真正去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去读懂儿童时,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或者说,很多问题压根儿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