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文字让我们有可能接近、了解大师的思想,但文字也会误导我们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解读大师的思想。由此,了解陶行知的教育事业,尤其他是如何创办学校的,如何和师范生对话的,这些或许都是我们走近大师的可能路径。
当然,古今对话也是一种路径,朱永新教授对陶行知先生思想做了他的解读,这为我们去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支架。
正文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前辈方明老先生多次给我讲述过他的故事,每一次都让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其实,我们2000年开始的“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延续了陶行知先生等人倡导的新教育运动。而我,从内心深处也把陶行知先生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精神导师。
早在20多年前,为了撰写《中国教育思想史》,我系统地读过陶行知先生的著作。5年前,我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通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2020年10月当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以后,我再度走近陶行知先生,读先生的著作,学先生的思想。
看到先生为了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的过程中,像武训那样到处寻求支持, 像宗教徒那样四方传道讲学,我更是钦敬之心屡屡澎湃。
值《河南教育》(教师教育)创刊之际,特把学陶的部分札记奉上,以表支持。
首先奉上的是陶行知先生有关教师的论述与我的解读。时间匆忙,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但需要强调的是,仅仅是这里收集的一些朴素无华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的教师警醒自励。
教师的责任:
牢记改造国民的大责任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孩子们的命运,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如果办教育的人,没有改造社会的使命,教育就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他格外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主张教师要始终把建设理想的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牢记自己肩负着改造国民的大责任。
1.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
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
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52页
+
朱永新解读: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与西方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与改造社会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如果办教育的人没有改造社会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我们的老师、校长和父母,眼睛不要只盯着分数,那样的话,格局就小了,那样的教育,方向就错了。
2.一个小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
一个小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民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所以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59~160页
+
朱永新解读:
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说,一个小学生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子的兴衰?因为在那个时代,小学生就属于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了,就是村子里很有文化、很有素养的骨干了。
一个村庄,有没有这样的人,是大不相同的。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村庄组成的。所以,把小学办好了,村庄就有希望了,国家也就有希望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3.牢记改造国民的大责任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不过因为国体的不同,教育的趋势也就不一。共和国立国的要素,在国民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了解,谋共同的利益。
但是人们幼时的动机,常偏于自私自利一方面,吾们当怎样利用他,养成互助、团结、同情等好习惯和共同了解的机会,那就全靠教育。
有人说:“吾国无国民。”这话未免太过。但细想,实际上有国民的资格的确是不多,所以教育在中华民国里更加重要。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18页
注:上文原载1921年10月22日
《时事新报·学灯》
+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素养的国民。
他对有人批评我们“吾国无国民”的意见很是介意,但他也看到“实际上有国民的资格的确是不多”。所以,他决意要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性,在全社会养成互助、团结、同情等好习惯和共同了解的机会。而这一切,离开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陶行知先生关于“人们幼时的动机,常偏于自私自利一方面”,多少受了荀子“性恶论”的影响。
4.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好些师范学校只是在那儿教洋八股,制造书呆子。这些大书呆子分布到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
倘使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我们爱师范教育,我们更应爱全国的儿童和民族的前途。惟独为全国儿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我们的爱戴。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15~116页
+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所以师范教育非常重要。从正面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帮助国家强大兴盛;从负面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导致国家衰败灭亡。
为什么呢?
如果师范教育完全脱离现实,“只是在那儿教洋八股,制造书呆子”,这些师范教育培养的“大书呆子”毕业以后分布到各地的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如果“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就“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
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就会导致国家衰败灭亡吗?所以,陶行知先生呼吁善待师范教育,尊重教师。
5.必得有个理想的社会悬在心中
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普通许多做教员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心思我们应该着实革除!无论什么人,一说到当教员,必得有个理想的社会悬在心中。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13页
+
朱永新解读:
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教师的胸怀决定教师的格局。
如果只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空间,教师是走不远的,也不会觉得教师职业有什么价值。但是,教师如果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如果有理想社会的愿景,如果有改造社会的勇气,他就会看见教育的未来,就会为了未来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就如宋代教育家张载所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
6.尽教师的天职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84页
+
朱永新解读:
教师的天职在哪里?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关键是能够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联系起来,把自己的生命与大众的生命联系起来。
什么叫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
这就是要把发展学生的生命,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什么叫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
这就是要把改善大众的生活和提升大众的生命质量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这就是教育的使命,这就是教师的天职。
7.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
生成的天才不可多得,简直是凤毛麟角,恐怕一百万位乡村教师当中,有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用特殊的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的。
有了好教师,就算是好的乡村学校;好的乡村学校,就是改造乡村生活中心。
–《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77页
+
朱永新解读: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这是教育的常识。
但是,就像“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样,许多常识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陶行知先生办教育的基本逻辑是按照这个常识的,也就是说,要办好学校,就要有好教师;要有好教师,就要办好师范学校。
“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造就办师范学校造就教师的教师。”他认为,虽然也有天才的教师,那种人天生具备教师的才华和潜质,但是那样的人不可多得,凤毛麟角。
“一百万位乡村教师当中,有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用特殊的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的。”既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下苦功夫,办好师范学校,尤其是乡村师范学校,培养好乡村教师队伍,这是改造乡村社会的基础。
教师的使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话都是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格言,它通俗、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使命的观点及他对教师的期许。
要实现这样的使命,教师一方面要“自己会变”,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成为真正的成长型教师;另一方面要“会教人变”,具备能够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本领。
1.人生为一大事来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 陶行知全集》第7卷,第239页
+
朱永新解读:
我曾经读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老校长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其出处应该就是陶行知先生的这首诗。
陶行知先生通过这首教育诗告诉从事教育的人,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低,禀赋有不同,但是,只要立下志向,为教育这件大事情好好努力,矢志不渝,就不会虚度光阴,蹉跎岁月,从而有一个无悔人生。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528页
+
朱永新解读:
这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教育箴言之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人。这个人,应该是追求真理,拥有真性情、真情怀的人。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把真善美放在首位,让孩子求真知识,有真性情;而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把学做真人作为第一目标。
这里所谓的“求真”与“真人”,其实说的就是:实实在在求学问,坦坦荡荡去做人。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45页
+
朱永新解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格言之一,它是陶行知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期许。这里,其实是讲教育的非功利性,教师的奉献精神。
我曾经对很多教师说:“其实我们想带半根草走也无法带走,所以,不要过分关注物质利益,而要注重精神追求。”
作为与孩子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献给教育。
4.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 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688页
+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先生喜欢写教育诗,用琅琅上口、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教育的道理。这首诗描述了一位甘于为学生奉献的教师形象。
?
首先是享受教育的幸福
从早到晚,朝朝暮暮,都能够快快乐乐地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不抱怨,不烦恼,把教育的每一天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
其次是要有终身奉献教育的志向
选择了教育,就要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献给孩子,用一生的努力铸就辉煌。
?
最后是要有不怕吃苦的骆驼精神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面对漫漫长路不知疲倦,耐力惊人,能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长途跋涉。
有人说过,骆驼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信沙漠的另一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那片象征着希望的绿洲。为了孩子,为了造福人类,为了明天,教师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5.师范生的定力
教育为师范生终身之事业。
现在为教师者,男则因赋闲无事,遂暂为之;女则因尚未适人,而暂为之。事既得,家既成,则远翔而不顾。……教育中亦有害虫,教师之责,所宜驱除,岂可以暂为。……故鄙人今亦有二语告于诸君,即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有此定力,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身不成,吾子绍之;吾子不成,吾孙绍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续无间,海可枯而吾之志不可枯,石可烂而吾之志不可烂。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21~222页
+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文字是针对当年教师队伍的问题提出来的。他发现,许多当教师的人,并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来的。
其中不少男教师,是因为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而暂时为之;不少女教师,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嫁出去而暂时为之。这样,把教师职业作为人生某一时期的权宜之计,当然是不可能有教育的长远打算的。
陶行知先生希望,作为教师,一定要铁下心来从教,男教师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妻子,女教师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不离不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要有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许多教师不让自己的孩子接班做教师,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固然有关,也与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有关。
6.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3页
+
朱永新解读: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但是,教育培养的人,不是远离社会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也不是没有感情、让人顶礼膜拜的石像,更不是我们的爱人。
教育,要创造的是具有真善美品格的活人。这个活人,应该是食人间烟火的,是有知识、有感情的,能审美、能劳作的活人。这样的具有真善美品格的活人,自然也会成为我们心中的神,我们膜拜的石像,我们可以托付终身的爱人。
7.教学生变成先生
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79页
+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文字有三层含义。
?
第一,讲述了师范教育的使命
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事业,是教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生变成先生)的事业。
?
第二,讲述了教师职业的使命
也就是说,教师是“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人,所谓“自己会变”,就是说教师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成为“苟日新,日日新”的成长型教师。所谓“会教人变”,就是说教师要具备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本领。
?
第三,讲述了师范生的使命
也就是说,师范生是一个从学生变成先生,从变化中成长中的学生蜕变为变化中成长中的教师的过程。成长,变化,发展,永远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主题。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朱永新教授。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