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季节课程
5月19日中午12:15-14:00,如皋市“雅云工作室”季节课程微项目组全体成员在领衔人骆建红园长、主持人张刘霞的带领下相约云端,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春天”课程后审议的线上研讨活动。
一、分享交流:春天课程后审议
东皋幼儿园张刘霞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记我们在春天里的故事》,她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春天课程的实施进行汇报,纵观三个年龄段,主要从主题回顾、价值梳理、目标调整、课程脉络以及收获与思考进行梳理。
1.关于主题:链接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活动的开展做好有效铺垫。
2.关于目标: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贴近当下幼儿的兴趣与需求。
3.基于线索的思考:对标大概念和价值,较为完整地预设课题脉络。
4.关于实施:追随幼儿,发现并支持孩子,让孩子的学习走向深处。
课程中,孩子们在观察、感受、探索中,呈现出具体、丰富、生动的姿态,而老师也不断追随幼儿、支持幼儿,在思考中、在探索中,努力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如城安定幼儿园黄震老师分享的内容是“春天”主题课程后审议——《春天的小树林》。黄老师从课程目标入手,从“大概念”理念,对目标进行调整,将幼儿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纳入了课程的“资源库”。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分为“寻春”、“探春”、“玩春”三个主线,这三个主线与实际教育生活中的春雨、节日节气、种植饲养、温度等支线灵活地交互穿插,做到了“课程线索有效对话幼儿生活”,既关注活动预设的目标更关注到幼儿活动中的真实发展,既能适应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又能适应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春季的课程中助推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累积!
场南幼儿园黄晓梅园长分享的主题是春天主题课程审议中的喜乐故事——《蓦然回首,已是绿肥红瘦》,黄园长带领园内三名教师通过一个个日常中的小故事进行分享、汇报。
1.深入探究,彰显课程资源的延展性
《我和雨衣的故事》中,挂雨衣不是目的,通过挂雨衣获得相应的经验并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站在课程的高度看待生活中的点滴。
2.及时调整,体现课程方案的灵活性
《杨柳&垂柳》故事中,由一节预设的摊杨柳烧饼实践体验活动催生出杨柳、垂柳的探秘活动,将两件不同的事情和两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变无为有。
3.追随兴趣,力显实施过程的渗透性
孩子的兴趣,支撑着我们课程的走向,在故事《春天的电话》中,教师对问题的敏感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催生出无限的思考空间。
4.相互推动,呈现课程效果的丰富性
“生生共长、师生共长”是一种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策略,也是课程生长的机制,无论谁是“生”的主角,最终的结果都是获得成长。种植活动,种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在《茄子》种植的课程中,孩子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二、话题研讨
在交流和分享中,大家结合案例,围绕话题“在资源的运用中,你是如何运用并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例如:同一种资源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运用;同一资源在不同幼儿园的运用)”进行讨论。
同一个资源带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小班则重在体验、感受,中大班则重在探究发现以及更深层次的延续。孩子处于不同的场景、情景中,教师需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追随幼儿的脚步,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将问题抛给幼儿并创造条件支持幼儿的探究。
幼儿每年都会度过春天,那幼儿对今年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的感知,教师需抓取当下幼儿的体验、经历,深挖资源,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捕捉其中课程的价值。教师作为较专业的教育者应将儿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儿都看成是一件大事儿,不忽略任何一件小事,不忽略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生活是课程的核心。
三、总结提升
骆园长给予了专业的点评与指导,提出“三变一事”的整理方法,“三变”指目标的改变、资源的增减、脉络的调整,“一事”指能看出孩子深度学习的故事,从发现问题到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最后形成故事,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从课程的后审议反观前审议。
在进行课程后审议时,给我们以后课程的前审议带来一些反思:
梳理资源时,我们需做有准备的教师,不断深挖资源背后的价值,如开展多样的探究活动、幼儿可持续的深度学习等,达到“物”不只是“物”,而是由“物”可能引发的系列活动。
脉络不是以“周”为单位,而是以“阶段”为单位。
2.后审议梳理什么?
“梳”指思考,“理”是指整理,思考并整理完善后审议的脉络与资源。
比如与前审议进行对比,不完全推翻、菲薄原有的脉络,因为前审议已经进行了多轮的思考,可将资源图和脉络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进行标注,在对比中思考,让以后的预设越来越贴近孩子。
思考老师们课程实施中理念与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以及幼儿核心经验的收获、个体的发展等。
漫漫教育路,我们慢慢走,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