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选最优之道 育至善之人]
·姚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岩岩·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753篇
7911字丨阅读时间约16分钟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以更多促进幼儿发展,其背后教育假设起到很大作用,那就是幼儿具有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相信幼儿具有探究学习潜力,之后便会研究怎样给予幼儿材料支持、环境支持和充分探究的时间。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人是最容易接受暗示的。教育的假设是什么,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如何与幼儿互动,使得幼儿也相信那个教育假设。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一、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是幼儿教育为人生奠基
的必然选择
(一)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新挑战
我们所处时代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在经过机械大工业发展阶段之后,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哪种知识和技能能为人服务一辈子。人们必须学会从众多现代信息与知识的宝库中选择自己所需,不断地为生存和发展补充和增加新的信息,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正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认为的那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 终身学习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人生奠定基础的幼儿教育要为幼儿长大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打好基础,使幼儿从小就对学习和探索充满兴趣。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创新为内在动力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和渴求的是创新型人才。
?
在知识经济时代
-
知识量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
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占有、分配、传播和使用逐渐强化,对劳动力、资本、原料的依赖性不断趋于弱化;
-
知识的重要性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和生产力,表现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的驱动作用。
在此情况下,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激活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知识的变革和新知识的产生,并在变革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价值;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取胜。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然地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脊梁与灵魂。
(二) 当代教育的使命
当“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学习”成为关键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教育、人才成为令人瞩目的话题。
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其中指出:
“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
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确定目标,树立顺应时代的教育理想:
“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园教育的这一重要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须以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实现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幼儿园教育为适应时代发展,为人才培养奠基,必须树立新的人才标准和培养模式,其中,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改革的关键之一。
以儿童早期的好奇、好动为基础,通过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幼儿和谐发展的个性品质,这是幼儿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对当前幼儿
学习方式的反思
反思当前的幼儿教育:幼儿的学习多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多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忽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中,幼儿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和谐发展的个性品质,这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而且影响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受传统的儿童观和早期教育观的影响,幼儿的童年时光并不那么快乐,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并非是天性的表现。
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把传授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家长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准,幼儿园把考察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不少家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个性和谐发展对幼儿一生发展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在幼儿阶段过分强制的训练,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付出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高代价的教育”。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童年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家长要求幼儿园教幼儿各种小学的知识,逼着孩子尽早学习各种技能,美其名曰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
在幼儿园中,幼儿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学习内容没有选择,不论他是否喜欢,不论他是否理解,都必须跟着老师的安排去学。
教师按照每学期开始前就计划好的教育计划,把知识教给幼儿;教材是教师的法宝,填鸭一样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幼儿就是老师完成任务。“我教你,你在学习”,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认识。
幼儿园的“上课”被教师和家长认为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是幼儿园教育全部价值的体现。受此影响,很多年幼的儿童认为“上课才是学习,游戏是玩”。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学习很多是机械的、记忆性的学习。成人一味灌输,幼儿成为知识的容器。
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是很强的,对于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他们也能背诵下来。可是很少有家长或教师想过这些知识是否是幼儿理解的,是否对幼儿成长有意义,能否同化到幼儿已有认知结构中。
例如,关于“好玩的水”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否感受到水的好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反复强调下,幼儿能在教学结束时,重复教师教的知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在幼儿的头脑中,水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问幼儿:“水是什么颜色的?”相信很多幼儿的回答是:“水是白色的。”因为,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幼儿世界中,不存在“没有颜色(无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无色”的真正含义。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幼儿能说出什么知识,而要追求学习过程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
在一所幼儿园的计算活动中曾发生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教8的分解和组合之前,提问幼儿“7能分成几和几?”有几名幼儿举起了手,老师叫起其中一个小朋友发言,并说:“××小朋友真勇敢,今天终于举手发言了,大家给他鼓掌。”
在小朋友的掌声中,这个小朋友怯生生地回答“7能分成4和3”。这时,老师的反应是说“7能分成4和3,对吗?”所有的幼儿都从老师十分怀疑的口气中知道了答案,笑着说“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老师又说:“哪个小朋友能正确说出7能分成几和几?”
一名幼儿自信地站起来回答道: “7能分成1和6,7能分成2和5,7能分成3和4,7能分成4和3,7能分成5和2,7能分成6和1。”
原来教师的要求是让幼儿按顺序说出所有可能的7的分解和组合。××幼儿仅仅说出了其中一种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机械的学习和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多么消极的影响。
××幼儿举手发言表现的勇气被机械的标准答案所扼杀,幼儿从中学到的是,只有按照教师的标准答案去思考去回答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永远在教师的头脑中,不需要动脑思考,只需要记忆力好,记住老师教的知识就是好孩子。而心理学基础表明,记忆力的发展不代表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记忆力在人的认识能力中处于较低层次,没有生产性。
在这样的机械、记忆性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一切围着老师的教学转。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童年的无忧无虑,很少有机会尽情玩耍,很少有机会按自己的兴趣去游戏,去探索。也因此,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自己是儿童。
有一项调查,对象是北京地区中小学生,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什么是“儿童”。
调查结果是:11~12岁的小学生普遍回答:不够1.2米,要大人管,爱看动画片,单纯、无自主能力的人是儿童;
13~14岁的初中生普遍认为:很自由、天真活泼、淘气的人,生活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差,接受东西快的人是儿童;
17~18岁的高中生认为,基本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对他人有依赖性,年龄小,认知能力低,知识面窄的人是儿童。
调查中,调查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个年龄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不承认自己是儿童,高中生没有一个人认为不满18岁的是儿童,初中生大多将儿童年龄定在14岁左右,小学生把儿童年龄限定在10岁,甚至是4岁之前。
为什么儿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儿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儿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儿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心理发展的原因,儿童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不仅生理不断发展,而且心理发展迅速,儿童渴望成为像成人那样独立的人、自主的人,渴望参与社会生活,渴望自己成为社会中有地位、有权利的一员。
儿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儿童也和儿童在社会中和教育中的现状有联系。儿童成为被动、幼稚的代名词。身为儿童,体会不到探索学习的快乐,体会不到成长的快乐,儿童当然不愿意成为儿童。
在一去不复返的宝贵的童年时代,幼儿本应表现好奇,探究周围世界,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可是,在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最旺盛时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好奇的探究不见了,然后等他们长大后,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殊不知,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就是人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浪费。
我们用成人所谓的好心,剥夺了儿童享受童年乐趣的权利,培养出了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的发育不良的孩子。让年幼儿童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就是浪费儿童的童年!
三、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是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并兴起了“早期教育热”,学前教育经历了从重视知识教育,到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直到人们认识到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情感发展为代价而发展儿童的智力,提出幼儿教育要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
这是以现代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的必然结果,幼儿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幼儿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应答。
探究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探究根源于人类思想中与生俱来的认知热情。探究是幼儿的天性,探究的兴趣与生俱来。
“
儿童具有科学家的本性。也许,他们行为的出发点与科学家不同,缺少点自觉意识,但除此之外,他们与科学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像成人一样急切地想了解周围的世界”。
早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精神,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
(一) 探究性学习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生幼儿阶段的发展是惊人的,在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实现了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从刚出生时,弱小的、只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特征的有机体,到学前末期,儿童初步掌握了人类的语言,手的操作能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初步掌握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在人生中最迅速的发展时期,好奇、探究是儿童成长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童年生命的成长过程就是天性的舒展过程。
童年的快乐来自于天性的舒展,当孩子在玩的时候,他们不知疲倦,尽情挥洒生命的能量;当孩子在大自然新奇的事物面前,他们瞪大双眼,不禁伸手触摸,去探索,甚至放在嘴里尝一尝。孩子有孩子的乐趣!
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很早就说过:
“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就会造成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顺应天性,引导发展。在幼儿探索、发现、游戏、学习的快乐童年生活中,培养儿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强调让幼儿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学习的机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使他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形成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会成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
“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中和工作以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就要以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实现幼儿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童年时代是美好的。在诗化的人生中,在如歌的生命里,第一乐章是充满玫瑰色彩的童年。每一个人都有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童年的天真活泼,童年的纯真无邪,童年的无忧无虑,童年的生机勃勃,让每个人难以忘怀。
飞翔的童心是追求上进风貌的铺垫,自由的想象是创造的萌芽。童年是人生的童话,是幸福人生的起跑线。
卢梭强调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应享受儿童应有的幸福。教育不应为了成人的利益而牺牲儿童的利益,应把属于儿童的东西还给儿童。教育不应为了儿童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
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前后连贯的发展过程,轻视儿童期的生活不仅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也是剥夺了应该属于儿童的权利。
“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
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
如果致命的错误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和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的错误时指出,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似乎儿童时代是成人生活或他自己人生的准备阶段。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学校被作为传授某些知识、技能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而且这些知识、技能和习惯的价值大多体现在遥远的未来,儿童学习这些是为他将来做某些事情做准备,结果,不仅今天儿童所学的东西并不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具有真正的教育作用,而且成人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把适合成人的种种标准强加给儿童,这势必扼杀儿童的个性。
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充实儿童今天的生活,以儿童今天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儿童今天生活的需要,使儿童今天的生活不断更新。
“
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
儿童世界是多彩的、斑斓的,充满冒险、成功、失败的神奇的世界。儿童以独特的认识方式构成儿童的认识世界。
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儿童的问题是一连串的、无穷无尽的,回答了“我是从哪里来的?”儿童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妈妈从哪里来的?”“姥姥是从哪里来的?”“姥姥的妈妈是从哪里来?……”
哲学起源于好奇,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儿童具有儿童的智慧,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孩子在听别人讲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故事,当听到“开始的时候,上帝创造了天和地……”
孩子马上追问: “在开始之前又是什么呢?”雅斯贝尔斯认为,显然,这个孩子意识到问题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也是永不可能的。
儿童是有智慧的,儿童具有成人在长大之后可能失去的天赋,儿童如镜的心灵和特有的单纯与率真能反映出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
儿童天生是科学家。
儿童的探索精神与生俱来,儿童探索的对象是周围的一切,包括他自身。在整个儿童期,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一直在进行,并不断加深。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对他人的认识,也成为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来到世上的第一年,儿童还没有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世界中区分出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到第二年,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儿童也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逐渐懂得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
在不断地与周围的人与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不断发展着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儿童对世界的探索一刻也没停止过,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为基础,不断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又不断激发他们新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主动的探究中度过快乐的、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儿童有儿童看世界的角度,有时儿童会深深地向前弯下腰,用手指尖撑着地,从自己的胯腿间去看世界,用新奇的眼神看眼前既陌生又熟悉的风景;他们会倒退着走路,仿佛自己的脊背上长出了无数只眼睛。
给儿童以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对童年天性的尊重,就是童心、童趣的解放,就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成人观念的更新,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在现代社会,如何让探究成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如何让幼儿快乐成长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姚伟、焦岩岩老师。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来源:后朴教育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