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评价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良好的观察评价行为有助于诊断幼儿的发展,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丰富家园沟通方式。然而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评价的工作中没有抓手,不知道如何观察,甚至找不到观察重点。
11月9日晚,针对教师在观察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邀请上海市特级园长、正高级教师洪晓琴做客直播间,与大家共同探讨《“游戏中的教师”——角色游戏中的观察与记录》。
洪晓琴
上海市特级园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领衔人
静安区游戏实训基地主持人
上海市学前教育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的学习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他们发现、感知、探究外部世界、表达自己内在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也是他们学习与发展方法与内容。老师的观察记录是在儿童游戏行为基础上,观察游戏、读懂孩子,是对儿童支持游戏行为之前所要做的必修内容,对老师来说,观察记录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
孩子是好动、好奇、好冒险、好问、好探索的,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好奇的天性、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我们学前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必须呵护儿童维护儿童的游戏权利。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创设环境、充分保障儿童游戏的自主性与主张权,实施游戏的教育是既执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是适应儿童的学习的特点。
实施游戏教育的价值可以证明儿童的学习经历,游戏给予儿童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儿童体能、智能、情感和创造性以及社会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交往合作精神、能力素养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
实施有效的观察能够让老师更能发现孩子的需求与想法,找到指导的依据,也更能从容地去支持孩子,让孩子的游戏学习在其过程中产生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良效。
01/
为什么观察游戏?
谈到为什么观察,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观察有助于教师发现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有助于教师解读幼儿游戏学习与发展需要;有助于教师分析判断支持回应契机;有助于教师促进与反思有效互动行为。
// 何谓观察?何谓游戏观察?//
观察,即“观看中察觉,察觉中思辨。”游戏观察就是通过有目的看幼儿如何玩游戏 ,发现和识别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兴趣、能力及行为背后的经验与潜在学习发展的需求与问题,为教师回应判断与有效支持提供依据。
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观察”的内涵,做到“用眼发现、用耳倾听、用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 如何观察游戏——以角色游戏为例 //
角色游戏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游戏。现在幼儿园开展的自主性游戏有很多种,游戏中幼儿自发生成的角色游戏行为具有一定典型性,能够反映3-6岁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特点,据此,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最为典型的自主性游戏。
我园开展角色游戏已经有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的游戏探究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也是当下幼儿园最具典型代表的幼儿游戏之一。角色游戏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有助于幼儿不断形成对人、对物、对事、对环境的正确的态度和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通过自主扮演角色开展的一种具有象征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游戏。既然我们将幼儿的角色游戏定义为自主性游戏,那么,自主性游戏就应赋予孩子充分游戏的自主权,让孩子真正享有游戏的权利。如:角色扮演的自主权、主题内容的主张权、玩伴选择的决定权、环境材料的选择权、玩法规则的设计权、游戏分享交流权及游戏评价权等。
除了赋予儿童的这些游戏自主权,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相信孩子,放手游戏。”只有隐退教师的角色,放手游戏,孩子才能真正获得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实现自己的游戏自己做主。同时,我们还提倡:自主性游戏是放手的,但非放任。作为老师要追随孩子,观察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解读孩子,为教师支持回应的行为提供价值判断与依据。
02/
游戏中观察什么?
在游戏中要观察什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观察。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从角色游戏的“五大要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第二方面,我们可对幼儿游戏行为与能力进行观察与解读。一个是根据角色游戏的要素切入观察,一个是从幼儿游戏中的表现性行为入手观察,以及捕捉游戏中孩子所反映的不同兴趣与能力,我们借助观察解读、去分析了解幼儿。
// 对角色游戏的要素进行观察分析 //
? 角色游戏的“五大要素”
游戏主题:指角色游戏中某项活动内容的总称,它具体指向关于玩什么方面或与什么内容有关的游戏。
游戏角色:指幼儿通过角色装扮的游戏活动,来呈现和反映人们的生活与行为、职业与环境、社会事件及人际关系、情感态度。
游戏内容:指围绕游戏主题所产生的相关情节与内容,游戏内容既可独立存在也可相互联系,推进着游戏主题的展开。
游戏规则:指由游戏开展而出现约定俗成的角色职责和分工合作,游戏规则反映社会生活人们的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等。
游戏环境:指为游戏开展而提供活动的空间场地、活动时间与玩具材料等环境;师幼共同收集的游戏材料,接纳和支持幼儿与环境材料充分交互。
// 对幼儿游戏行为和能力观察解读 //
? 幼儿游戏“五大行为”
交往行为:幼儿游戏的交流方式、沟通策略和交往能力。
构造行为:幼儿游戏的动手与探索能力、自制搭建与构造水平。
装扮行为:幼儿游戏的角色扮演水平(角色意识、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情感等)。
替代行为:幼儿游戏的表征想象创造与灵活应变的替代行为能力(“以物代物”或“人代物”“物代人” )。
规则行为:幼儿游戏对约定俗成规则的认同感、调控力(理解、发现、创造、执行、评价等)。
03/
怎样做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有助于积累资料、帮助教师解读幼儿、把握游戏动态,捕捉教育契机、判断幼儿需求、予以支持回应,是教师促进实践反思的依据;也是收集幼儿游戏学习与发展信息与评估反馈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 关于游戏记录方法 //
“面上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玩的游戏主题、内容、角色扮演或使用材料情况等,可运用面上游戏观察法,并配以列表式记录。
优点与不足:游戏观察记录的面较广,信息量大,但游戏深入跟踪不够。
例如:
“点上观察记录”——有目的地关注游戏生成与关键事件,围绕某游戏开展和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有目的跟进观察、可配以图片或视频记录,并做客观描述。
优点与不足:观察点较深入,能发现幼儿游戏行为及变化,但面不太广。
例如:
“游戏个案记录”——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个孩子,教师有目的对个别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连续观察,可持续一二周,跟踪记录孩子游戏行为与想法,并加以分析评价,放入幼儿个人成长档案。
优点与不足:能较全面记录被观察对象游戏学习与发展的行为轨迹与需求,但难以兼顾每一个。
例如:
// 有关观察记录的建议 //
? 发现幼儿、多维解读
教师需保持好奇心,要眼观八方耳听四方,提供温馨陪伴;教师需养成观察记录习惯、要及时分析整理不拖拉;教师需实施有目的观察,要多角度的解读孩子。
? 技术支持、复盘观察
游戏记录的发现功能,见证幼儿的游戏经历与过程;游戏记录的再现功能,是教师解读幼儿游戏的依据;游戏记录的复盘功能,可依托信息技术的运用支持。
? 追随孩子、点面结合
点面兼顾,既有全面的、又有个别观察记录;有的放矢,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实施观察记录;整合资源,教师观察分工、点面结合记录;倾听孩子记录,师幼合作还原本真解读幼儿。
? 儿童立场、促进反思
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观察,体现在教师观察观念与习惯的转变:不是“我要孩子玩什么?而是“孩子玩了什么?”“我是否真的发现和读懂了孩子?”“我是否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体现在教师相信孩子、放手游戏,并始终保持观察、发现孩子的不一样和对于每个不一样都具有新鲜感与好奇心。
体现在教师伴随着每一次观察和记录,时时不断地追问自己:我读懂孩子了吗?还有什么没看懂或不知道的?通过每一次的观察解读、观察记录,将其转化为提升教师“判断识别”和“实践反思”的依据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