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东: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好课推荐】幼儿园游戏观察与评价精品课程仅剩少量席位,预报从速!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
一,有时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兴趣区活动等,主要是指通过在活动室、走廊等地设置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活动同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是否适宜, 直接影响这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效果。然而,活动现场中的指导要以观察及评价为前提——
只有通过观察幼儿选择了什么内容或主题,操作了什么材料,和谁交往且持续了多长时间,有什么言行表现,等等,以此了解和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能力与表现,才可确定是否需要教师的指导介入以及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指导。
一般而言,基于指导幼儿活动行为的实际需要,教师在区域活动现场的观察可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
这种观察是以环顾四周、全局扫描的方式,面向幼儿参与活动所选择的所有区域和参与区域活动的所有幼儿而进行的整体观察。一般在区域活动的开始或结束时采用,其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班级全体幼儿区域活动的进展和整体状况。借助于这种观察,教师可以获得 “全班幼儿开展了哪些活动内容”、“集体参与活动积极主动的状态及氛围” 等相关信息,了解班级幼儿在主题和区域的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偏好,在某些区域是否存在 “扎堆” 参与的现象;也可以粗略了解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参与了什么主题 充当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材料,
身心投入的程度等。
这种对于班级整体参与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可以为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并确定选择哪些区域或哪些幼儿作为重点跟踪和关注的对象,提供直接的事实依据,也可以为区域活动确定恰当的结束时机,以及为活动结束后总结和分享环节的组织提供有效信息。对于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整体观察,也能够为今后班级区域环境的创设、规划和优化,区域材料的提供和更新,以及发动和引导班级幼儿有侧重地选择和参与区域活动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定点蹲守式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即,教师可以固定于某个区域进行蹲守式观察。凡是选择并进入到被确定为观察区域的幼儿,都被纳入观察对象范围, 而一旦离开了该观察区的幼儿,就不在被观察范围了。这种观察适合于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个区域或一个内容主题中幼儿活动的状况,可以获得
幼儿活动更加具体的动态过程。如,幼儿操作材料的熟练程度,与同伴交往的言行与表情,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游戏角色的分配与扮演,游戏情节的丰富与否,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活动目的的坚持与变换频率等。
定点于某一区域的观察,主要运用于班级区域活动开始之后的展开过程中,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班级幼儿参与某一类型活动情况,从而把握和认识其游戏的能力水平和相关经验。这种观察可以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某一区域的活动提供依据。对于某一区域的幼儿活动是否介入指导,什么时候介入,采用什么方式指导,均需要通过这种定点的深入观察来提供具体依据。例如,当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遇到因材料选配不当而无法插接的困难,并经过了个人多次尝试和努力而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更换成适合的材料。
跟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个别教育的实际需要,事先确定一两个幼儿作为
观察对象,全程观察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探索、操作与交往等全部行为状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确定为观察对象的幼儿走到哪里, 观察就追随到哪里。
这种观察适合于了解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全过程中的情况,有助于把握个别幼儿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及其相关的经验与活动发展的水平。在区域活动现场, 重点跟踪式观察是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两个或数个在发展上不同于一般幼儿的 “特殊” 幼儿,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和指导。因此,利用自选区域
活动过程,以这些幼儿作为跟踪观察的对象,对他们的活动进行适宜的介入和指导,是开展班级个别教育的需要。
对于上述三种观察方式,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发展和区域活动开展的实际, 综合而灵活地加以运用。
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总要伴随着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即幼儿哪些行为是适宜的,是值得肯定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 是消极的。这是教师作为观察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对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适宜行为,教师只有抱有某种比较明确的期望,观察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指导的依据。
一般来说,在区域活动现场中,教师评价幼儿行为是否适宜,通常以如下几个方面为参照依据:
01/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
区域活动是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由性、积极主动性的活动形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同伴,以及活动的内容主题和活动方式,并且能够表现出身心投入的专注和持续,是幼儿适宜行为的基本表现。而发呆、无聊、无所适从,甚至长时间的旁观行为都是消极的。
02/
幼儿在活动区能否产生典型的活动主题及形式
这里典型活动的主题是指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发生的与此环境相适应的活动内容主题。如,在结构区能够积极参与建构游戏,在阅读区能够选择图书进行阅读或看图讲故事;在表演区能够利用玩具、布景、图片、道具等材料进行有主题的、有角色扮演的活动等。相反,在一定区域中,幼儿从事与本区域环境不一致或相违背的活动形式,则是不适宜的行为。
03/
幼儿的活动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或者在刚开始时,幼儿需清楚自己的活动意图,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甚至能够制定活动的计划,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或计划表现出持续的努力和尝试。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幼儿能够尽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或者在努力后能够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积极表现。而盲目活动或缺少规划,随意改变活动区域或主题,随时中断自己的尚未完成的活动任务,是幼儿区域活动质量不高的表现。
04/
幼儿是否遵守活动的常规和游戏的规则
区域活动是高度自主的活动,而自主也意味着自治。在自选活动中,幼儿能够自觉遵守班级的整体秩序和活动常规,能够意识到和遵守区域空间对于人数规模的限制,能够与同伴共同遵守游戏规则等,这都是适宜的行为。而捣乱和干扰别人,与同伴推挤或冲撞,争夺玩具或材料等,违反区域活动的基本秩序, 都是不适宜的行为。
05/
幼儿能否与同伴和材料积极互动
在实物操作中,幼儿能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物品、玩具、教具、道具等活动材料,甚至能够在注意到不发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商、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地相互帮助。均是适 宜的行为表现。
06/
幼儿是否能够保持甚至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幼儿应能意识到特定区域环境的特定要求,如阅读区是需要安静的。并在区域活动中能做到材料使用完毕归还原处,不乱拿乱放乱扔甚至损害,有时能够尝试自己制造玩具或材料,并充实到活动区域中,就是适宜的行为。
07/
幼儿能否满足自己生理的需要并照顾自己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要能及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己上厕所、洗手、 喝水等 (年龄小的幼儿可以在老师的提醒下去完成),而且在活动中能够注意安全,小心使用水、火和尖锐的物品等,都是适宜的行为。
以上几方面只是评价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适宜性的一般参照。对于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评价,教师还必须根据具体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实际及差异而进行。考虑到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及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差异,教师对于不同年龄班幼儿活动的观察和评价,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其活动发展水平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在自选的区域活动中,主要满足于对物品或材料的简单操作和摆弄,对于物品或材料选择也因为相互模仿而容易出现争抢现象。所以对于小班幼儿使用物品的情况应当是教师实施观察和评价的一个重点。对于中班幼儿,因为他们正处于角色游戏的旺盛期和规则意识的觉醒期,其区域活动中角色扮演的活动情况以及对于相应活动规则的遵守
情况,是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对于大班幼儿 因为其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于活动中内容主题的确定是否具有创意以及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情况,应该是教师观察和评价时所需充分关注的。
注: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
推 荐 学 习
戳我试试
优师教研" data-alias="PreschoolTT" data-signature="优师教研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data-from="2" data-index="0" data-origin_num="86" data-isban="0" data-weuitheme="light" data-weui-theme="light" data-is_biz_ban="0">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