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3-6岁到2-6岁:教育的向下延伸,用游戏唤醒更多灵魂
近日,省厅颁布的《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管理指南》涉及托班班级规模、活动组织、回应性关照、婴幼衔接等多个方面,也代表着学前教育即向下延伸,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惠及更多的幼儿。“幼有所育”这四个字也将得到更全面的诠释。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含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岁起,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较为显著,多种动作渐趋稳定、协调。刚入幼儿园的幼儿存在着较强的可塑性,将课程融于生活,汇于游戏,通过个别化、小组化、灵活性、多样性的组织形式,在操作、摆弄、探索和交往中,在想象、探索、表现、创造时,幼儿在尝试性行为中试图发现事物发生的变化,在重复中巩固刚刚萌发的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发展着社会性和自己的智慧。
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除了身体的养护之外,愈来愈产生对认知、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我园在托班教育中积累了近20多年丰富的经验,我们通过创设自然、轻松、温馨而又生活化的环境,为幼儿创设“森林小屋”、“快乐播播堂”、“宝贝厨房”、“美工工作室”等各种生活化、社会化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中感知体验,促进智力,发展需要,学习交往,享受快乐!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伟大事业,我们期待着将有更多幼小灵魂在游戏中被唤醒。
2. 以N:1到7:1:有温度的个别化照护,是新时代赋予托班幼儿教师的使命
《管理指南》中有一个特别的数字“7”,“7”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阴阳与五行之和,代表了儒家“和”的状态。那么要如何在托班的教育管理中,达到一种“和”的状态?我想《管理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幼儿与保教人员的配比不高于7:1”,是实现这种状态的重要保障。诚然,降低的师生比意味着我们幼儿教师要更多地去“看见儿童”“关心儿童”,“解读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关注幼儿个别化发展的差异,在保育中做好教育。
幼儿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托班年龄段的幼儿情感敏感而脆弱,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老师能善于发现与辨别幼儿的情绪,从幼儿的情绪表现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去读懂孩子,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
我园一直秉承着“尊重幼儿的天性、本能和潜质,引导幼儿的探索、体验、交往及表达”的教育理念,以托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情感发展特点为依据,创设情境性区域环境。在生活中,老师将自身言行“情感化”,以爱为底色,融入母性的关怀: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温暖的抚摸,一个热情的拥抱,这样的动作安抚让幼儿觉得莫大的喜爱和满足。幼儿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个别化的教育需求也预示着托班教师需要积累更多的教育智慧,去点燃每一个儿童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在后的回应性关照,会让自己也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变化也是最明显迅速的。
3. 从0到1:托幼一体化,让我们看见“完整儿童”的未来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从“托”龄到“幼”龄阶段的儿童发展呈现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是托幼一体化的基础。
幼儿刚刚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环境的陌生感。这种环境包括外在的环境和集体式生活跟家庭生活在养护方式上的区别。我园于1999年9月开始进行托幼一体化的尝试,为了幼儿能更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分别从课程和一日生活出发对幼儿进行托升小前的准备,包括生活自理、适应集体和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准备。通过调整托班一日生活作息时间,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小班的一日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通过参观幼儿园、参加哥哥姐姐的特色活动,激发幼儿上小班的愿望;通过大带小活动,让幼儿更加期待成为小班的哥哥姐姐。
情感关照,托幼衔接。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在努力地学着感知、探索“家”以外的大千世界,学会适应变化,托幼一体化,让我们看见“完整儿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