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疫情带给我们很多人不同的感受。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次事件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有怎样的触动,我们能够从中捕捉到哪些有价值的内容信息资源,又可以带给孩子哪些学习与发展的可能。
由此,我们北片研修组围绕 谁学? 学什么? 怎么学?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有关学案的深入探讨。
儿童的学习
北片不同年段组的老师们在不断碰撞、质疑、吸纳、举一反三中梳理了相关的经验,侧重聚焦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来做梳理与分享。
追寻儿童节奏,支持儿童学习
01
儿童的学习:该拥有自身的实际感知
儿童本身的学习就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不断获得经验,丰富认知。我们都很清楚这是孩子们基本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所以也在具体的学案中反复对比交流,找寻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支持力。
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的感受:
在我们梳理各幼儿园汇集上来的学案中,还是可以感受到部分内容的设计看似想让幼儿去体验感知,但实际上早已被教师不知不觉的暗中牵引。也有一些活动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缺少幼儿可具体操作、感知的载体,教师的支持是架空的。所以,就有了两种状态:(1)似是有了一些感知、操作、体验,然而却忽视了个体差异需求。同时在无形当中也主控着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的亲身体验显得被动、后置。(2)似是在让幼儿感知、体验,实则缺乏具体的载体,让幼儿的“感知、操作”不在要点上。
我们的思考:
(1)尝试多想想幼儿这个主体本身可能想要了解什么;主体想要做的事情的是什么。可以根据以往对幼儿的了解来充分预设儿童可能的需要,提供幼儿感知、操作、体验的充分机会。在体验中(后)帮幼儿梳理经验,获得新的认识建构。
(2)选用一个直观存在,甚至可视化、可操作性的载体来辅助孩子去理解一个概念或是意义,会更加贴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给予幼儿更为贴合的操作、感知、体验的机会,促进幼儿真实深入的感受。
如上述案例中,要满足支持孩子对于“逆行者”的了解,“行李箱”是一个有趣的载体,让“医生”的抗疫工作和逆行形象,有了幼儿具体可视的学习内容。幼儿可以直接看到、亲身触摸到,不抽象、不煽情,自然建立起情感上的链接。
02
儿童的学习:是可以弹性灵动的
我们理解的“儿童立场”是依循着孩子的需求和脚步做支持和推动。因此,在推动孩子们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大家也都试着在打破固有的思维,打破不由自主“高控”的状态……以更加弹性灵动的方式去思考探究适宜的支持。
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的感受:
老师们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有了追随幼儿需求进行追踪性支持的意识。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引发兴趣-认识肥皂-玩肥皂-体验洗手的快乐”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在预设活动时,依旧会习惯性将一些内容进行集体设计。同时,我们也捕捉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习惯性的将活动编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中教学;另一种是,教师看似有分组尊重幼儿个体的不同需求,但是依旧会习惯地认为是要在同一时间,统一环节内进行分组和安排。
由此看来,老师对于学案的“不拘泥”有了解,也在不断“打破”一些方式去试着追随幼儿,但还不够透彻。
我们的思考:
(1)儿童的学习,不拘泥于高结构的几十分钟。
(2)儿童的分组学习,不拘泥于同一时间的分组体验操作,可以更自然地根据儿童的不同学习需求,更适宜地为他们提供环境、时间上的支持。真正把儿童的表达和操作弥散到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让教育更自然,让支持更有力。
如果拿上述这个案例来调整的话,也许可以先在区域活动中、日常生活中投放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尽情地玩、体验、操作,随后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聊聊自己的发现,或许有些孩子是关注了肥皂的形状气味;或许是关注了不同的洗手产品(洗手液、肥皂);或许是关注了洗手过程中产生的泡泡等等,在孩子们的实际观察发现与兴趣点中,带着孩子聊聊、梳理出洗手用品的多种样子、形态、气味特点等,可能要比老师拿出来肥皂来让幼儿统一感受,要更好,更能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一些。而在日常自主活动中的充分体验,相信也会让幼儿更有更多的直观经验获得,为孩子们的交流分享提供更多互动表达的可能。
03
儿童的学习:是需要张弛适度的
儿童的已有经验及需求是我们在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即便如此,我们在真正预设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儿童情绪情感上的思考与把握还是会有一些不确定。因此,我们也在研讨的过程中,思考怎样的情感体验对孩子来做是更为适宜适度的。
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的感受:
在具体学案预设中,老师们容易不由自主地抛出一些问题,意在推动幼儿的进一步体会和感知,而实际上与幼儿的真实需求是有偏差的。这样的学习内容虽然从一些角度来说可能会激发孩子们的一些思考和表达,但我们同样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否过于沉重?幼儿是否现在就有必要去承载这样的使命,值得我们细思。
我们的思考:
在推动孩子们感知的过程中,情感的关注与把握值得关注。与孩子互动时,把握一个度:避免具有负荷、太过沉重的情感压力;又要避免走过场说教式的情感体验。
上述“逆行者”话题中,同样目的的提问设置,这样呈现可能更合适:“故事里的妞妞,他爸爸要去打病毒怪兽。妞妞很舍不得,到底要不要让爸爸去呢?你来帮妞妞出出主意吧。”这样的内容设计可能更加贴合幼儿的实际,具有讨论的价值,也能达到促进孩子认知的目的,并且对孩子来说不会产生现实的压力。
适宜适度
延伸思考:
由教师学案中的提问所引发的以上思考,让我们在探讨支持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又有了拓展性的思考:那就是,教师提问的适宜性!提升教师“提问”的能力,让我们的提问更具体、有落脚点;让我们的孩子在具体的问题中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知。
以上便是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梳理出来的一些的问题与调整策略。感谢这段宅家的时光,可以让我们基于一些共同的话题,来交流和碰撞各自的想法。我们在碰撞中,更重要的是不断与自己过往的惯性做法做质疑和追问。这些小小的经验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慢慢成形,也将成为我们面对其他教育情境时可以敏感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调整的个体教育经验。同时也相信,不断倾听、不断调整、不断总结这样的线性的过程,会让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逐步丰厚,更有能力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文字作者:政苑幼儿园 金珍珍
研修领衔人:北片协同教研员(北山幼儿园 陈慧楠、 申花路幼儿园 胡建珍、政苑幼儿园 金珍珍)
超能小编:政苑幼儿园 方水燕
【研修现场】探寻有“儿童味道”的学习方式——东片基于“学案”研修的反思与分享
【课程孵化】春日里,我们一起“放飞”有儿童味道的风筝
【理念速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线,成为有准备的教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智慧分享】西湖区幼儿园关于“疫情过后 我们做什么”网络主题审议研修指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