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10周年,我们特邀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撰文简要回顾当年研制有关学习品质领域内容的过程。鄢教授还重点结合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认识、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探讨学习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培养与保护、观察与评价,以及学习品质与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助于一线教师反思实践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幼儿园的育人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制、颁布、贯彻,使得学习品质这一概念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识、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探讨学习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培养与保护、观察与评价,以及学习品质与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将极大地丰富学习品质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实现幼儿园的育人目标。
▌一、《指南》研制中的学习品质
2006年,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研制工作。研制组在参考世界各国“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健康、语言、认知、社会、艺术、学习品质等6大学习与发展领域,分工合作,共同研制。其中的学习品质领域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负责编制,鄢超云是唯一组员。学习品质领域与其他5大领域一起,完整经历了《指南》研制的各个阶段,比如同样对全国6省共1440名儿童进行了四轮追踪性测查,以探讨《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及典型行为表现的适宜性、可预测性等。
在《指南》研制后期,为进一步突显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中都蕴含学习品质,研制组在《指南》的“说明”部分专列一条强调学习品质的重要性,不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是将其渗透于各个领域之中。这样,《指南》中的领域划分就从最初的6大领域变成5大领域,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文件一致。
无论是在《指南》研制初期,从众多的研究、实践以及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中抽取出学习品质进行较长时间的单独研究,特别是对那些重要而缺失的学习品质,并为之划分子领域,确定教育目标、典型行为表现等,还是在《指南》研制后期,再次将学习品质领域的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这两个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将学习品质单列,使得有关学习品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深度;将学习品质渗透于各领域之中,使得学习品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广度。
《指南》中学习品质的研制过程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解学习品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一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单列”的学习品质,也就是《指南》“说明”部分的那一段被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的文字;另一方面,对学习品质的学习与理解绝不能止于那一段话,而必须与5大领域结合起来,发现、理解5大领域中的学习品质。我们可以尝试填写下面这张表格,以体会《指南》研制的过程,深化对学习品质的理解。
各位读者可以先自己尝试填写上表,再详细阅读《指南》,找出各领域中关于学习品质的相关内容,对比一下自己填写的内容与从《指南》中找到的内容有何异同。幼儿园也可以组织教研,采用上述方式,加深教师对学习品质的认识与理解。
▌二、《指南》颁布后对学习品质的实践与反思
在《指南》颁布前的征求意见活动中,学习品质这个领域就引起了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强烈兴趣。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指南》后,各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是层出不穷。
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学习品质及其构成、影响学习品质的因素、学习品质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学习品质的评价等问题;而实践层面的研究则更关心如何培养学习品质,以及如何观察、解读学习品质等问题。
在观察、解读、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的实践中,以下四个方面值得讨论。
◆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指南》中的这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以被理解为是学习品质的定义。简单地说,学习品质是态度,是行为倾向。这一表述看似很好理解,实际上也可能导致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人们常常将学习品质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本身。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名儿童很能干、很会玩、很擅长做事、很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判定这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得很好,诸如“很会”“很能干”“很擅长”等,但这些实际上是儿童的知识、技能、能力本身,而未必是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儿童面对有关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现实中完全可能出现知识、技能、能力水平高但学习品质差的情况,或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不高但学习品质好的情况。
比如,如果有人问“探究是学习品质吗”“尝试是学习品质吗”“想象是学习品质吗”“创造是学习品质吗”这样一些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仔细阅读《指南》,你就会发现在“探究与尝试”之前还有“敢于”一词,在“想象与创造”之前还有“乐于”一词,在“困难”之前还有“不怕”一词。“敢于”“乐于”“不怕”这些词语强调的是学习者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而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如果过于强调“探究和尝试”“想象和创造”,而忽略“敢于”“乐于”,就有可能强调的是知识、技能、能力本身。
第二个误解是,人们认为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能力完全无关。因为强调学习品质是态度、是行为倾向,不是知识、技能、能力本身,故才有此误解。事实上,学习品质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才能表现出来,而且,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可能会培养或破坏儿童的学习品质。
比如,儿童在学习拍球这一技能的过程中,如果获得了愉悦的体验,获得了成就感,就可能会对拍球很感兴趣、更感兴趣,在下一次拍球时会更加积极主动,遇到困难时也就更敢于想办法去解决;如果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不是获得愉悦的体验,而是受到嘲讽、批评,比如儿童被不断指出没有达到成人的要求,就可能消减对拍球的兴趣甚至变得害怕拍球,下次一听到拍球、一看到球,就会紧张,在拍球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很有压力。
如果能够理解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关系,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品质这个概念本身了。
◆学习品质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其逻辑、标准、依据是什么”是常常被提及的问题。大学教师比较关心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学生论文开题、答辩时,而幼教实践工作者并不太关心。《指南》的这句话中有一个“等”字,表明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学习品质。之所以是提这些学习品质而不是提其他学习品质,遵循的是“重要而缺失”这一原则,即这些学习品质非常重要,但在当前非常缺失或表现出缺失的趋势。“重要而缺失”并不是一个学术逻辑,而是一个工作逻辑。
实践工作者常常容易出现孤立地看待一个一个的学习品质的情况。比如,通过一个活动培养“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另一个活动培养“积极主动”,再通过一个活动培养“认真专注”等。
学习品质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若用不断细分的方式来理解学习品质,最终它就可能被不断细分为一个个心理学概念、术语,这从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科学,实则可能肢解了学习品质。比如,如果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来训练儿童的专注力,可能会让儿童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最终变得越来越不专注,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也就不会坚持与努力、探究与尝试了。
事实上,教育中的概念常常是一对一对的、一组一组的,如果只抓住某一个学习品质,从这个学习品质出发进行思考、计划,就会引发很多的实践困惑。
比如,游戏开始前,一名儿童自己选择了积木区,但进区一会儿后又不想在积木区玩了,想去表演区。如果要追随儿童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允许儿童前往表演区;如果要培养儿童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教师就应该要求儿童继续留在积木区。
这两种想法看上去都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们将学习品质与这名具体的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对比这名儿童在兴趣和专注方面的具体情况,结合前面提到的“重要而缺失”原则,或许会有助于教师回答“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如果这名儿童平时兴趣不够广泛,很少进入表演区,这次终于鼓足勇气离开积木区来到表演区,教师可以怎么做?如果这名儿童过去一周从来没有在一个区里从头到尾玩过,教师又可以怎么做……如此,我们的纠结是不是少一些?
学习品质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这既重要也可能不那么重要。这些具体的学习品质结成的是一张网,每一种学习品质都与其他的学习品质相互关联。对于不同的儿童来说,这张网上的结点大小有差异,其“重要而缺失”的学习品质也就有差异。
◆是培养学习品质还是保护学习品质
在实践领域,关于学习品质,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诸如,如何在生活、游戏中培养学习品质,如何在科学活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习品质;或者如何在某种更加具体的活动中培养某种具体的学习品质,比如在积木游戏中培养儿童“计划性”的学习品质。
实际上,在讨论如何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儿童的学习品质这一问题。
很多学习品质是在儿童出生时、年幼时就具有的,比如,好奇、兴趣、探究、想象等。这些学习品质如果得不到呵护、保护,就可能会被破坏、损伤。学习品质的发展与一般的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有所差异。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常常是小步递进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而学习品质则完全可能呈现“U”型或“L”型发展。
以儿童对劳动的态度为例,年幼的儿童是很喜欢劳动的,对劳动的态度很积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劳动知识、技能在增加,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却可能下降,变得不喜欢劳动、不愿意劳动了。如果儿童在发展曲线“底部”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儿童对劳动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以培养,儿童就可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这就是一个“U”型发展的过程。如果儿童在发展曲线“底部”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儿童的发展就可能是“L”型的。
儿童出现这种“倒退”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这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比如,一开始儿童对劳动很感兴趣,那是因为对劳动还不够了解,等到他们全面了解劳动之后,其兴趣就可能“倒退”;一开始儿童很自信,但当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对他人能力的了解增多时,儿童的自信也可能“倒退”。这时,儿童特别需要获得帮助、支持,这样就有可能迅速回到原来的发展水平甚至更高的发展水平。
第二,这是成人不当的行为导致的。比如,成人为了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却伤害了儿童的学习品质。通过音乐、舞蹈、绘画、讲故事等活动,培养了一批能够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却不喜欢甚至讨厌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的儿童,这并不是鲜有的现象。
所以,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的同时,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助于保护儿童的学习品质,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那么,一名儿童在幼儿园,其学习品质是否得到了培养?得到了怎样的培养?如何评价某一名具体儿童的学习品质的养成情况?如何评价一所幼儿园在培养儿童学习品质上所取得的成效?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学习品质进行测评。特别是随着实证研究、增值评价等思潮的兴起,不少教研科研管理部门、质量评估机构特别喜欢通过测评的方式获得更“硬”、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对于实践工作者而言,更重要、有效的评估儿童学习品质的方法是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测评工具更多是用来帮助实践工作者更好地观察、理解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具体表现的,而不是用来评判、评比,给儿童贴上学习品质好或坏的标签的。对于天天与儿童在一起的教师、家长来说,充分观察儿童、读懂儿童,就是评价儿童学习品质的最好方式。
这里的“充分观察儿童”至少有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对所有儿童的观察都是充分的,而不是只观察其中一部分儿童,特别是那些“有故事”的儿童。二是充分观察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观察某些容易看到学习品质的领域或自己熟悉的领域。三是对儿童的观察是持续性的,而不是只观察某一时刻。这里的“读懂儿童”,是指懂儿童的喜怒哀乐,真正走入儿童的世界,真正与儿童同频共振。“懂”儿童,最重要的是用心。
在观察、解读儿童的学习品质上,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分析、讨论,即把学习品质作为分析、解读儿童的灵丹妙药,不管什么活动都用学习品质去分析、解读。有教师戏言,不管什么活动都可以与学习品质挂上钩,“套路”是:一动不动,(就是)认真专注;挪下屁股,(就是)积极主动;东跑西跑,(就是)兴趣好奇;动手动脚,(就是)探究尝试;只要不同,(就是)想象创造。
▌三、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的衔接和融合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正式发布其研究成果,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前,又加上了“正确价值观”,一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概念正式形成。在随后众多基础教育的政策、文件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指导性原则。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不是孤立、分割的三个方面,它们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核心素养。
简要地来概括,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做成事,即能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必备品格是指一个人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与关键能力相比,在必备品格上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好的;二是,“愿意并习惯”强调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
正确价值观是指一个人能够追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重要关头、利益攸关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表现出坚韧的精神。
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都强调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根基性、全局性的方面,但核心素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如果未来关于学习品质的实践探索能够与核心素养有效衔接、深度融合,那么就一定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学习品质与正确价值观
从学习品质的定义和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它更多强调的是好奇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探究尝试等学习层面的素养,而基本不涉及价值观。
事实上,幼儿园教育同样会涉及价值观,同样存在价值引领。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对根本的、基础的价值观越有直接的体验。比如,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家长一定会常常面对孩子关于“公平”问题的询问、质疑。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指标中,第一个重点内容是办园方向,共有“党建工作”“品德启蒙”和“科学理念”三个关键指标。在“品德启蒙”这一指标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保育教育结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这一“考查要点”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应该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指出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基本原则。
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将是很可怕的事情,这将影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些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
比如,一个对自己的祖国没有兴趣却对他国有强烈的好奇与兴趣的人,一个对干坏事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人,就是有学习品质但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又如,一名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儿童,不断尝试用多种方法“抢劫”其他儿童的玩具,水平还很高,大家都抓不到他;一名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儿童,用积木建构了一座建构水平很高的“监狱”,用于关他所在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一名儿童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送给“医生”一大叠“钱”,要求“医生”提前给他的宠物看病、做手术……一个有学习品质但缺乏正确价值观引领的人,就可能会走偏方向,导致没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没有开一个好头。
◆学习品质与关键能力
从学习品质的定义来看,强调的是学习知识、技能、能力时的态度、行为倾向,而不是知识、技能、能力本身。前面已经讨论过,这一定位对年幼儿童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有利于避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但是,如果不与具体的知识、技能、能力相结合,学习品质就会失之空洞、宽泛。
以“不怕困难”为例,“不怕”两字确实非常明确地指向态度、行为倾向,但如果儿童完全不具备克服困难的知识、方法或能力,那么这种“不怕”就是盲目的,也是无用的。当一名转学的大班儿童因为没有朋友而沮丧时,如果成人只是不断地说“别怕”“主动一点”“勇敢地去交一个新朋友”之类的话,那么,这样的鼓励就是空洞的,这样的支持就是宽泛的。而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名儿童的实际情况,为其创造一次不经意间展示自己优势与长项的机会,结果或许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一些常常被提及又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比如反思与解释、计划性等,并不只是态度和行为倾向,同时也具有能力、方法的特征。反思,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反映一个人是否善于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获得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善于反思的人常常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得比较有效率。计划性也不仅仅是计划的意识、习惯,还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完成计划的能力。
因此,《指南》研制的最后时期没有将学习品质单列为一个领域,而是在“说明”部分加以强调,同时渗透到5大领域之中,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正是因为如此,学习品质得以与各个领域的关键能力充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习品质与必备品格
品质与品格都有一个“品”字,都强调基础性、根本性,但也有差异。其中,将“品质”与“学习”组合所构成的“学习品质”一词更强调学习,特别是狭义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家长们非常重视学习品质,看重其能够为学习带来益处,能够提高成绩。而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
品格可以分为道德品格和功能品格。道德品格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如友善、诚信、公正、负责等,而功能品格是指养成道德品格所需的品质,如刚毅、坚韧不拔等。按照这种理解,品格包括了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培养如果能够与品格教育相结合,就会有利于突破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象,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使得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蒙教育在内的幼儿园价值观教育能够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在幼儿园得到开展,将学习品质培养、必备品格养成潜移默化地贯穿于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指南》中所提出的学习品质影响、指导着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也影响、指导着家庭教育实践。将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融合、叠加,将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科学衔接,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文编辑/胡诗悦
⊙作者:鄢超云、张子照;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图片来源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幼儿园、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枫桦东路幼儿园;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2年第12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