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叶子?胡江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提问是儿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亦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儿童好问,这是天性使然。被幼儿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幼儿园教师经常面对的情境。在幼儿众多提问中,有一些是教师当下难以应对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挑战性提问,例如“我是怎么跑进妈妈肚子里的?”“宇宙有黑洞吗?”“魔方怎么解?”这类问题考验教师的回应策略,如果回应得当,能够延伸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甚至成为一个探索项目的起点,让更多幼儿受益。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此类问题常常会束手无策。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回应幼儿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20名受访教师遇到的挑战性问题,对教师常见的挑战性提问进行总结归类,并依据问题类型提出相应的回应策略与建议。
此次研究访谈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1)小朋友向您提出的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什么?(2)您当时是怎么回应的?(3)是什么原因导致您难以回答该问题?受访的20位教师(小班教师8名,中班教师8名,大班教师4名;其学历情况为本科生10名,研究生10名;教师教龄涵盖入职1年到超过10年)都回答了自己所遇到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当时自己的回应情况。
研究参照上海师范大学仲盼对教师回应类型的划分,将教师的回应分为积极回应、中性回应和消极回应。积极回应表现为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讲授幼儿所提问题的相关知识、以幼儿易懂的方式教导幼儿、对幼儿的提问进行鼓励和适当表扬,并保持亲和的态度;中性回应表现为避开或找理由推脱幼儿的问题、直接告知幼儿答案、态度冷漠敷衍;消极回应表现为完全忽略幼儿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甚至鄙视嘲笑。幼儿的挑战性提问与教师的回应类型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幼儿挑战性提问的内容涉及科学知识、娱乐文化、时事新闻、行为规范等各种类型,反映出当代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而教师的回应类型则显示,教师较多地使用中性回应和消极回应,它们分别占受访教师人数的80%和15%;使用积极回应的教师较少,仅占5%。教师当时的回应状况反映了幼儿的提问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面对20个问题,教师的积极回应只有1个。考虑到参与访谈的20名教师全部是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这说明应对幼儿的挑战性提问即便是对学历较高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棘手的。唯一有积极回应的问题是 “新的桌面游戏怎么玩?” 这个问题比起科学性质的问题如“为什么天空会下雨”在认知上的挑战难度相对低一点;也比“你为什么不结婚”这样涉及隐私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坦然面对。这个结果表明,教师中性或消极的回应状态可能不全是教师主观因素造成的,也跟问题的挑战程度有关。
基于问题解决的角度,研究者对访谈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总结了教师难以回答幼儿挑战性提问的四个方面原因:第一,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第二,在自己知识范围内,但难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第三,涉及了隐私或其他敏感性问题;第四,涉及“似是而非”的价值判断。参照上述教师难以回应幼儿挑战性提问的原因,研究者将受访教师遇到的挑战性问题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知识盲区类问题主要涉及三种情况:一是教师在该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如“宇宙是否有黑洞”这样的科学问题。二是教师对一些事实新闻和幼儿关注的娱乐活动,如某动画片的角色等了解不多。三是问题涉及“操作性知识”,如“魔方怎么解”“新的桌面游戏怎么玩” ,教师由于不会操作导致回应困难。
有些问题主要涉及一些科学知识或生活信息,教师也许知道答案,但是不知道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幼儿解答,即一时无法用“儿童化”的语言回应。例如,“什么是水痘?”“为什么要长大?”这些问题包含比较深的科学知识或人生哲理,教师对这些问题有知识储备,也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如何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涉及教师本人或者他人的隐私,如“老师,你结婚了吗?你为什么不结婚?”另一种是涉及生命科学、性知识等,如“老师,我是怎么跑到我妈妈的肚子里去的?”“为什么小男生可以站着尿尿?”这类问题可能会让教师觉得出乎意料,难以用简单而又不尴尬的方式向幼儿说明。
幼儿提出的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一些是与非、好与坏、公正与不公正的判断。多数情况下,幼儿提出这类问题之前,可能心里已经有了判断,只是通过询问来寻求教师的公正对待,或理由支持。如“为什么他也犯错误了不批评他?”另外,一些时候,幼儿确实迷惘,希望通过提问来寻求成人行为上的指导,如“他画了我的衣服,我该不该画回去?”教师有时因不清楚事情发生的情境,难以立即做出判断。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教师面对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时难免会有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情况。当遇到知识盲区类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灵活应对:稍后回复法和合作探究法。
稍后回复法。此法适用于教师当场难以回答,但是通过查阅资料之后可以快速给出答案的问题。如,这是什么花?金钱豹现在跑去哪里了?对于这类问题,首先,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提问行为。然后,诚实地告诉幼儿这个问题自己也不清楚,需要查阅之后再给他回复。最后,教师应给幼儿一个明确的回复时间。因为幼儿园教师们的事情繁杂,很可能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将幼儿的提问搁置,幼儿会因此错失一个学习机会。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将问题记录在待办本上。
合作探究法。此方法适用于具有深入探究价值或是较为复杂、难以立刻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个问题进行再设计,生成课程。首先,肯定幼儿的提问行为,并鼓励幼儿先进行自我探究;其次,查阅资料,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接着,进行观察并设计活动方案,为幼儿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最后,组织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如,围绕“树叶为什么会变黄?”教师可以设计“树叶的彩色日记”(中班)生成课程,具体过程如下:引导幼儿观察“是所有树叶都变成黄色了吗?还是只有这片树叶变成了黄色?”接着,查阅资料了解到秋天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变大导致植物叶子中的叶绿素逐渐减退,于是黄色素逐渐显露出来,叶子变黄……在丰富背景知识后,教师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出“寻找秋天里的绿叶”“彩色的树叶头发”“提取叶绿素”“背着树叶的动物”等活动;最后,组织幼儿通过提问、谈话以及绘画等多种方式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辅助幼儿进行探究分享。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需要依靠具体的表象进行思考。所以,向幼儿传递一些不易理解的信息时,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力求具体形象;二是让幼儿在体验中去理解。
当问题涉及一些超出幼儿认知的科学知识、原理、概念时,我们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有幼儿问教师“什么是核聚变?”我们通过资料学习了解到核聚变是两个原子核碰撞之后产生巨大能量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向幼儿解释:两个叫作原子核的东西,它们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就像两个奥特曼一样,它们合体之后变得更厉害了,我们把这个合体的过程就叫作核聚变。这个说法从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奥特曼》这个经验出发,并使用了拟人化的说法,易于幼儿理解。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性问题,教师操作演示的同时结合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以“如何解魔方”这个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多做一些展示,并给幼儿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如魔方是六个面,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尝试把一个面旋转为同一个颜色,然后再去旋转另一个面?当然,学会解魔方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得到了教师很好的回应,幼儿的兴趣得以被保护,幼儿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性经验。而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敏感类问题需要分情况处理。一种是个人隐私问题。如果不想透露隐私,可以向幼儿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涉及了自己的隐私,让幼儿明白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但是在回绝幼儿之后,应向幼儿明确什么是个人隐私,丰富幼儿该方面的社会知识经验。如,“老师,你结婚了吗?你为什么不结婚?”教师可以这样回应:“看来宝贝非常关心老师。谢谢你哦!老师现在还没有结婚。为什么没有结婚呢我不想说,因为这个涉及老师的个人隐私,隐私就是我们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而且不说也不会给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这样很不礼貌。”
另一种是生命科学、性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这类问题是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和性教育非常好的抓手,教师不妨就这个问题,生成相关课程。如“老师,我是怎么跑到我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同样,教师首先应肯定幼儿的提问行为,教师可以这样回复:“宝贝真是问了一个很棒的问题呢!有很多小朋友都对这个问题很好奇,要不明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不好?”然后,通过参考绘本《小威向前冲》等相关性教育资料,形成“我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和我”等相关主题活动。最后,引导幼儿进行总结,并做适当延伸。
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儿心里已经有了判断,提问的目的是向教师寻求观点上的认可。另一种是幼儿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希望通过询问教师来获得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导。其实,教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映射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当遇到自己也拿不准的问题时,教师不妨想想我们的教育目的,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次,要有同理心,满足幼儿被关注、被认可、被公正对待等需求。此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对我们进行价值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老师,他用彩笔画了我的衣服,我能不能也去画他?”在这个问题中,幼儿心里认为画别人的衣服是不对的,但是纠结于要不要以牙还牙,所以才来询问教师。那么教师可以这样回复:你的衣服被画了,你不开心,我非常理解。这个小朋友如果是故意把你的衣服画脏的话,是非常错误的行为,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做了错误的事情就认为自己也可以做。我先调查清楚,如果他确实是故意的,他应该为他的错误行为向你道歉,我们一起告诉他不能再这样做了。这样的回应让幼儿明白行为准则是不应受别人错误行为影响的,而且错误的行为必须得到纠正。
挑战性提问既是幼儿经验的生长点,也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点。教师在回应幼儿提问,为幼儿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是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面对幼儿提问,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积极探索,循循善诱,在每一次回应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同幼儿一起成长。
[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语言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CG313)的成果之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