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主播:舒芯 | 点上方小喇叭收听
园本课程的班本化是指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园本课程。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
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开发的课程。本文以大班“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通过分析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阐述教师对班本化理解的演进过程,以此反思班本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
园本课程的班本化是指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园本课程。[1]班本化课程围绕着幼儿的兴趣、问题而展开,以促进班级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本班幼儿“量身打造”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切性,给予幼儿探究调查问题的机会,使得幼儿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体验课程,进而不断提升经验。
那么,如何进行园本课程的班本化?如何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班本化课程?
接下来,我们以“标志的世界”为例,一起探讨如何在实施园本主题课程的过程中,基于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实现主题课程的班本化。
一、班本化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 目标内容的来源:捕捉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需要
“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源于幼儿园晨间锻炼场地的更换。新学期开始,幼儿园根据年龄班不同,交换了晨间锻炼的场地。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熟悉新场地,了解新场地的器械和规则等,教师在新场地上粘贴了一些指示箭头和注意危险的标志。
大M班幼儿在晨间锻炼时,对地上粘贴的箭头产生了兴趣。在晨间锻炼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了“箭头的秘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箭头是用来做什么的?”有幼儿回答“箭头是滚铁环时的路线”“箭头告诉我可以在哪里转弯”“箭头帮我很快找到玩具”,还有幼儿提出他在马路上也看到过箭头。
通过讨论,教师了解到班级里大多数幼儿能够看懂箭头,并能按照箭头指示进行游戏,但对于有的箭头不理解。
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抓住“标志”这一关键词,对班里幼儿进行调查(谈话、观察),了解到本班幼儿对标志的认识情况:
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马路上红绿灯标志、小区停车标志、禁止吸烟标志等)比较熟悉,能说出其基本的含义、作用等;
对于陌生的标志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对于标志图案的关注度大于颜色;
对标志的关注存有性别差异(关注点不同)。
由此,教师认为本班幼儿对于标志的具体形象关注度更高,而对标志的规则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的内化意识比较欠缺。结合本班幼儿对于标志的兴趣点以及原有经验,同时考虑到标志、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资源获取(生活中到处都是标志)的便利性等,决定在班级开展“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
(二) 目标的确立:结合幼儿发展情况,把握主题活动的意义
在“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关于标志的内容有很多,仅标志的分类这一项就涉及很多内容,所以教师对如何设置课程目标,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产生了困惑,疑虑如何安排主题活动。
在大班年级课程审议的时候,大家共同讨论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围绕主题开展的意义来设置目标,不断反思主题开展的意义。
主题的意义何在呢?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标志的世界”主题开展是为了帮助幼儿培养自律精神,了解认识标志,知道标志为生活提供了便利。
目标的设置可以定位在规则之上,让幼儿明确标志的含义、作用、意义,在生活中会认识标志,遵守一些标志所代表的规则。也可以定位在标志的归类上面,指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法对标志进行归类,从而形成一套关于标志的认知体系、分类标准。
目标应该如何确定?
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主题意义,设计了四个主题目标:
第一,乐于寻找、记录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标志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二,能根据需要为班级或幼儿制定规则、设计标志,进一步萌发社会规范意识和小主人意识。
第三,在集体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增强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养成遵守规则、集中注意的习惯。
第四,能较清楚、连贯地讲述自己发现和设计的标志。
二、班本化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目标内容的来源:捕捉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需要
三、班本化课程相关问题反思
(一)课程更聚焦于儿童发展
(二)课程特色源于个体、资源的不同
(三)课程并非单一的活动
(四)课程开发主体的变化
(五)关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作者】张兴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建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教研组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文章来源: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2018.01
【1】教育部丨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发育异常的自查手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4】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只有常读和星标订阅号
想要继续收到我们最新分享的内容
请按照以下步骤
收获最新“朋友圈”信息
1??打开公众号页面
2??点击右上角 ··· 按钮
3??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