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赴北欧考察学前教育,看着几乎所有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处于“不是在户外,就是准备去户外”的状态中,感受着来自教师、家长对“长时间户外活动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的认知。当听到“只有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孩子们才退回室内”时,当想到天寒地冻中锻炼的适应能力和意志品质时,对标教育部文件,我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可以从‘应然’走向‘实然’?”“我们是否可以更放手一些?”
为此,我们重新认识户外活动对幼儿生命成长的意义,大声呼吁全市园所以提升户外2小时活动实施质量为抓手,保障每一个孩子呼吸到新鲜空气、
沐浴在阳光里、撒欢在蓝天白云下,以
“为孩子减去一件衣服”为追求,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越来越多的园所和教师积极投入到提升户外2小时活动实施质量的研究中,“用足没有门槛的资源”“打造幸福的‘童年院子’”成为一种常态。大批园所秉持“每个空间走得进,每处场景是乐园”的主旨,持续改善户外材料存储收纳条件、添置装备、调整布局,挖坑挖池、填土造坡、植树造林、去林为坪,朝着“有限空间、无限可能”而努力。不仅如此,一些区域还探索“支持幼儿户外成长经历的基本保障”,确保每个班级拥有雨披、雨鞋、日历、温度计、雨量计、医药箱等装备,每个孩子拥有自然笔记本、自然口袋、小画板等,满足户外活动中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最令我钦佩的是,不少园所还着力与社区达成园门口场域错峰使用的共识,竭尽全力争取更多的空间环境。
于是,一家家富有童趣的“游戏乐园”重新矗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孩子们玩沙水、挖泥巴、滑索、攀爬、踢球、在草地上打滚、下池塘网鱼、听雨声、跳水坑、看蚂蚁、追影子……我们听到了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声,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很多园长和教师在孩子的表现行为中愈加深刻地理解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的内涵,开始深度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更充分地奔跑在自己的热爱里。
1、找到孩子的热爱是首要任务
不少园所从分析场地材料的人气指数、孩子的表现行为入手,通过倾听或访谈,
了解孩子的真实体验,辨析孩子最喜欢的户外场地及活动内容,并以户外活动中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为依据,不断调整与优化户外环境的创设和材料使用。
2、相信孩子能在自己的“奔跑”中习得经验
我们明确孩子有“走近自然、适应天气、感受冷暖”的权利,激励园所重构户外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实现从
“我想教你这样玩”向“我想看你怎么玩”的转变,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支持孩子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保障孩子拥有“探索—试误—自发练习—获得经验”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3、发现并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孩子在自己的轨道上自如“奔跑”
4、提供适宜的帮助,支持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热爱里获得效能感
很多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分享,拓展提升孩子的活动经验,探索教育目标的“软着陆”。
让孩子持续奔跑在自己的热爱里,呼唤持续改进活动质量的内部动力,也督促着园所与教师不断立足实际水平,主动审视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的适切性、反思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自觉走上
“自我诊断、自觉反思、自主更新”的成长之路。我们还需思考的是,未来的户外活动中,能否将风霜雨雪视为课程资源?能否建立起户外活动与各类课程活动之间的桥梁,推动教师成为联结孩
子与课程的纽带,形成孩子、教师、课程三者互促互进的关系?
伴随着全市范围“推进户外2小时活动实施质量”的研究,很多教师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越放手,越看见(看见孩子的精彩);越看见,越相信(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越相信,越发现(发现无处不在的
学习),而越发现,就越愿意放手。为此,我们期待孩子的户外活动能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入“放手—看见—相信—
发现”的良性循环中,成就教师奔跑在
自己的专业热爱里。
注:本文来源于《上海托幼》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