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即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的过程。
从自主游戏的定义中我们能得到以下关键点:
主体是——幼儿
需要是——幼儿自己的兴趣
活动过程是——幼儿快乐、幼儿自发、幼儿自主
02/
常见误区
● 教师隐形控制
我们从定义中知道了自主游戏应当以幼儿的快乐和满足作为目的,由幼儿自由开展,体现的是幼儿的意愿。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 我们在幼儿自主游戏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意愿呢?
– 有没有以自己的眼光,从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幼儿的游戏?
– 有没有急切的希望幼儿在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 有没有总觉得幼儿自己玩的游戏规则不够严谨?
– 有没有中途打断过幼儿的自主游戏?
– 有没努力地寻找教育的机会,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自主活动引向自己的教育目的?
或许我们曾这样做过,却又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喜悦的背后其实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我们不知道的是可能我们的不够尊重、我们的质疑、我们的打断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转移,游戏的中断可能导致后续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
自主游戏的主导者是幼儿而非教师。幼儿自主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以及游戏的进行与结束都应该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我们只需要为幼儿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 完全放任自留
“既然自主游戏是主导者是幼儿,那就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呗,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就可以了。”如果这样想,那就走入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
自主游戏同样需要规则,但自主游戏中的规则不是教师制定、强加给幼儿的,而是幼儿在游戏中约定俗成的,这种规则表现为内在的情景性和秩序感,幼儿自己创造隐性的、内在的秩序和规则。这些隐性的、内在的规则体现了以下特点:规则是大家共同协商、一起参与、愉快接受、共同遵守、随游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那么如何规避误区有效地开展自主游戏呢?今天将从: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03/
自主游戏的组织技巧
● 游戏前——游戏空间的设置
空间设置要有利于开展游戏和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游戏空间是为幼儿提供探索、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因此,在空间设计上既要符合动静区域恰当分离,又要能为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积极地交往,提供便利条件。
如室内空间,各区域之间最好有比较清楚的边界和明显的通道,有利于游戏时的专注和区域间互动和交流。室外空间要宽敞,能为幼儿开展自发性的探索提供必要的空间,最好能根据游戏材料的特点规划相应的空间,有利于维持和延伸游戏活动。
尼格( Henniger,1994)在研究中指出,户外游戏空间应该有4个主要特点:儿童可以在游戏空间里进行有益健康的冒险、接受渐进式挑战、玩不同形态的游戏以及操作材料的设备。
● 游戏前——游戏材料的投放
玩具和游戏材料具有激发和深化幼儿游戏的功能,是开展幼儿游戏的重要条件。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所谓‘活’的玩物就是变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容易生厌的;所谓‘死’的玩物,就是呆板的,不会变化的,小孩子一玩就要生厌的。”不同年龄段材料的投放也应有所不同:托小班小朋友适合投入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且仿真性强的材料,并且由于此年龄段幼儿具有“从重性”可以相同材料准备多个;中大班小朋友象征性游戏水平快速发展,可以提供大量低结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游戏构思,引发幼儿的联想和行动,当材料不足时他们会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想象和替代,并且在游戏中有能力组合利用材料和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
既然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能自主地选择游戏的材料,那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不是的,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幼儿的所有需要。所以当幼儿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我们要适时地提供材料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幼儿有了新的游戏主题时,恰当地提供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当我们希望幼儿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幼儿去面对挫折和失败,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及控制自我冲动。
因此,我们可以将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在游戏材料投入时,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一个“材料备用区”,将一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集中放在备用区供幼儿自主选用,如:牙膏盒,放在超市是商品,在材料备用区任幼儿自由选用,就可以当城堡的建筑材料,用剪刀沿边剪开进行装饰,在美工区中可以制作成器皿、花瓶等。
这样的一物多用、以物代物,既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备用区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幼儿园实际因地制宜。
● 游戏前——游戏时间的安排
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质量与其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会导致游戏无法深入开展,打击幼儿的游戏兴致。我们应建立良好的一日常规,消除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引导幼儿形成秩序感,保证游戏时间。
● 游戏中——教师的观察
蒙台梭利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晴。”教师对自主游戏的指导,首先要建立在对游戏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并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更好地“介入”,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里德尔·利奇在《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观察不应该因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展开并使其符合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应该将其作为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幼儿及其需要的起点。”
自主游戏中,我们可以采用扫描法对全班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观察,如:幼儿开展了哪些游戏主题、喜欢用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在哪些地方玩、愿意跟谁一起玩等。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追踪法对某几位幼儿进行持续观察,观察幼儿游戏发展的全过程,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水平及出现的情况,以便于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观察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 游戏中——教师的介入
自主游戏中幼儿是主体,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当游戏的“导演”,否则,将影响幼儿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但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欠缺、思维能力有限,当出现困难、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如果没有适当地介入,会使幼儿对游戏失去信心和动力。
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有必要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当游戏的行为意义是积极的,但游戏动作或游戏道具有有危险的因素时,老师就要保护、解除危险因素或者转移。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解决,不必替代幼儿解决问题。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说明原有经验与当前问题所要求的能力距离太大,那就需要我们的帮助,判断的标准是看幼儿是否放弃当前活动,我们要赶在他放弃之前,帮助他实现游戏的意愿。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基于教师对孩子情绪宣泄的价值判断,以不破坏规则、不干扰他人,不损坏物品为原则。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介入的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游戏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或者直接干预等。
● 游戏后——分享总结
游戏活动的最后需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幼儿分享,幼儿是分享的主人,我们要帮助幼儿总结和提炼。即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引导幼儿进行回忆、讨论、分享游戏中出现的精彩环节、好创意、成功体验,及时肯定幼儿表现出色的地方,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我们要引导幼儿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 游戏后——思考拓展
交流结束后,我们还可以根据观察当日幼儿的游戏兴趣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某几位幼儿的游戏能否与其他领域结合;能否借助家长资源,拥有家园共育的可能;能否与主题活动结合;是否是许多孩子的兴趣的共同点,能否生成新课程……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啦,你还有什么想看的内容呢?记得留言给我们哦。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