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在和园长、老师们分析幼儿学习方式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方式”的涵义,在教育领域实践如何理解方式这个词。
方式是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由此不难看出“方式”既有内隐的方法论也有外显的解决问题的“招式”。
在教育领域,幼儿学习方式就蕴含两层含义:
?
一是尊重幼儿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指出要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
?
二是学习活动外显方式
即需要怎样的环境、材料、步骤或者工具,比如现在很热的“项目化学习”,它就是一种具有完整学习步骤和学习结果展示的学习方式,因为兼顾过程与结果而被受教育领域欢迎。
事实上,理想的幼儿学习方式是尊重幼儿学习心理需要,由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共同分享的。这就是游戏为什么能够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其本质是游戏符合幼儿学习心理需求。
正文
在《指南》中“实施要求”的第三点就是关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心理学中对学习的
三种经典解释
(一) 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
行为主义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核心,而区别在于新行为主义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环节,即一个大脑内部的加工过程,人们往往称之为“黑箱”。
黑箱这个词意味着人们意识到了这个过程的存在,但并不十分清楚其具体内容。比较起来,在学习理论中,新行为主义的影响更大。
?
行为主义认为:
条件反射主要指无条件刺激物与无关刺激物的多次结合而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例如:在狗的唾液反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铃声是无关刺激物,由于食物与铃声多次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因此,在狗的大脑皮层上这两个兴奋点之间就逐渐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而导致狗一听到铃声(尽管食物可能并未出现),也会产生唾液反射。
“尝试-错误”是指个体不断地操作新的行为动作,再不断地出错,从错误的事情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加以改正,得出对的结论。
例如: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迷箱里,迷箱外放着一盘食物。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
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记下猫逃出箱所需要的时间后,再把猫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短一些。
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逃出迷箱,获得食物。
(二) 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解释
?
认知心理学认为:
(三)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学习的解释
首先,从学习过程来讲,条件反射和“尝试-错误”确实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即使是成人的学习仍然会采用这种形式。
例如:皮亚杰在对其女儿的观察中发现,两岁以内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尝试-错误”,他将这种方式称为感知运动图式。
而且在整个幼儿期,儿童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很多情况下仍会采用“尝试-错误”的问题解决方式。即使到了幼儿期,“尝试-错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显而易见,如果把所有的学习都概括为“尝试-错误”是不合适的。
其次,从学习结果来说,心理结构(或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学习的直接结果,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前提。
再次,维果茨基的智力社会起源理论弥补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缺陷。
(1) 从学习的过程看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条件反射的建立、儿童的操作活动及儿童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
(2) 从学习的结果看
既包括心理上(经验、认知结构、情感等)的发展,又包括行为上的改变。
二、幼儿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 幼儿条件反射的特点
1.条件反射的形成速度慢
如婴儿即使学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也需要成人多次的示范和指导。这是由于孩子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较低,脑重在出生时仅为450克左右,1岁时约900克,3岁时约1000克,7岁时达到1280克(成人脑重约为1400克左右)。
2.条件反射容易泛化
幼儿期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对相似的东西产生混淆的现象。这是由于儿童大脑皮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程度较低所致,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的传导,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而儿童神经纤维的基本髓鞘化的完成时间是在7岁时。
3.条件反射容易消退
-
一是脑发育水平较低,暂时神经联系不强,易消退; -
二是强化得不够,即在条件反射建立后,无关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的次数减少甚至停止。
(二)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国际著名神经心理学家A·P·鲁利亚指出,额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到3.5~4岁时明显地加快,到7~8岁时发生第二次飞跃。额叶部分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到7岁时才基本完成。
三、幼儿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1.观察比较
区别在于:
感知是幼儿依靠感觉器官来获得的直接经验;表象是客观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
联系在于:
感知是表象产生的前提,只有在感知基础上才能形成表象。
2.操作体验
HOPE EDUCATION
好奇、好动、好问是幼儿期典型的特点,而操作体验的方式最适合幼儿心理的这一特点,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获得真正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例如,皮亚杰有一个著名的数量守恒实验,有两堆数量相同的石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堆是一排摆放,另一堆是堆放在一块儿。对于幼儿来说直观上看不出是同样多的。孩子只有将两堆石子一一对应排列(操作活动),才能发现两堆石子数量是相同的。这表明儿童获得了数学逻辑经验,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皮亚杰称之为“守恒”。
3.同伴合作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之间关于左右关系的社会认知冲突能促进其左右概念的发展,而传统的不存在的社会认知冲突的讲解教学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儿童体验左右概念的社会认知冲突后,教师的讲解能提高5岁儿童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有利于其认知冲突的正确和顺利解决。当然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只适用于幼儿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
【1】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全110集
【2】曾仕强:《家庭教育》全24集!
【4】《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5】教育部丨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发育异常的自查手册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只有常读和星标订阅号
请按照以下步骤
收获最新“朋友圈”信息
1??打开公众号页面
2??点击右上角 ··· 按钮
3??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