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选准课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课题研究立足“小”字
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便于教师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不要太长。教师可以选择通过自主探究就能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课题研究注重“真”字
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展开教育研究。
围绕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有共性的问题,且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突出“新”字
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园所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政策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教师应把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以文件精神为导向,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求新的突破和新的提升。
课题研究追求“实”字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选择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为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二、如何进行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某种困惑时,应想方设法加以克服,并结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园本教研之路。
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实际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仔细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科研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上。
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教师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日常教学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
二是探索性问题,即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
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
把“教学”当作“研究”
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即使是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学和科研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
实际上,教学活动就是不断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有着一定的科研属性。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探索活动。
近年来,部分教师采取互动教研的方式,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展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环节1:精心备课——预设方案
首先,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师用书,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课程编排体系,弄清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其次,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再次,预设教学方案,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最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制订教学方案。
环节2:上课试教——组织听课
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的工作。教师还要对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环节3:合理评议——充实完善
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教师要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相统一的原则。
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要抓住两个点:
一方面看教师的教,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即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
另一方面看幼儿的学,观察幼儿学的四个维度,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环节4:及时跟进——拓展再创
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后,还需要“跟进—再创”,是课程方案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
教师要对已取得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把 “成长”当作 “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需要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经验。
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交流,从而不断得到新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
让课堂的成功和失败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同时,教师还要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积极创新,认真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三、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解决问题没有对应的方法,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而且课题研究方法采用不当,也会拖延课题研究的进程。
以下就是八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应该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方法一定要和课题的问题及内容设置相对应,理解掌握研究方法是课题申报人必备的理论知识。
1.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其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人们的思维。
③导致新的发现。
3.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①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②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③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①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②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③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8.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