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的困惑:游戏和课程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如何融于课程之中?李克建教授用课程结构化/开放性程度的视角,带领教师们重新理解游戏的比重与课程类型的关系,及其对课程性质状态和师幼互动所带来的变化。
一、游戏与课程的基本概念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玩具材料),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主动学习的精神。
游戏中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自由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理想场域。幼儿园有材料丰富、富有教育意义的、安全的游戏环境,幼儿的学习来自与材料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做中学”,幼儿通过对行动的反思,不断建构自身的经验;游戏过程中有内涵丰富的社会性互动与学习支持,包括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共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 课程的含义
幼儿园课程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是期望幼儿通过社会化学习过程获得的经验。
由此可见,课程规划的主体是教育者,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共同经历、共同建构的一个过程。
二、关于课程与游戏关系的现有讨论
视角一:课程和游戏理解的双向视角
儿童的主动学习是连接课程和游戏的支点;教育者可以通过对游戏的过程重塑来实施课程。以高瞻课程为例,通过增加有发展价值的游戏活动环节,如“计划——做——回顾”,来重塑游戏活动的结构,使幼儿的游戏更加符合课程/教育的目的。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双向的审视来推动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游戏的课程视角,是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游戏中内在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生成的可能性,丰富和增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育人价值。课程的游戏视角,则是从游戏的角度认识和发现预设的课程中引入游戏的可能性,增加游戏的比重,在非游戏活动中植入游戏,创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条件。
视角二:课程游戏化VS游戏课程化
课程游戏化:本体是课程,游戏是课程的工具
黄小莲认为,课程游戏化中的游戏是服务于课程的,是将游戏作为优化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中,课程游戏化是区域性学前教育政策推动下的“质量工程”,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路径包括: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构建游戏化互动区域、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等。
游戏课程化:本体是游戏,游戏是课程生成源
在“游戏课程化”中,课程是服务于游戏的。游戏课程化,是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游戏课程化是一个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游戏链:其出发点是幼儿的游戏, 最后又回到游戏中去。
游戏课程化的实践路径包括:自主游戏及游戏计划、游戏故事、游戏分享、生成教学、游戏精神下的生活环节等。
“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两者在概念与内涵上,并非对立的。“课程游戏化”实质上是指加强游戏在课程中的比重和地位;“游戏课程化”实质上是指在游戏的内容与过程中增加教育性,使游戏更加合乎课程规划与教育目的。
同时,应该看到,“游戏”与“课程”两者是无法替代的概念。游戏的主体是儿童;对于课程而言,游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课程规划的主体是教育者,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因此,无论是“游戏化”还是“课程化”,只是对两者关系和状态的一种适应性调整;但在概念上,游戏还是游戏,课程还是课程,两者之间的边界是不会消失、也不应混淆的。
三、课程的结构化程度:理解游戏与课程关系的一个视角
1. 高结构的课程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大致明确,具体活动未必具有明确目的性;
课程内容:基本上不具有预设性,教师规划的是一种可能、一个空间,内容在幼儿的游戏(生活及其他活动)体验之中,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回溯性备课”,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游戏故事”;
课程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多样化活动——师幼互动是关键(无处不在的“教学”),同伴互动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观察学习,思维共享);
课程评价:基于有目的的观察评估,对“游戏故事”的多维解读,分析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真正读懂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发展,才有依据进行后续的课程决策:继续游戏、调整游戏、生成教学、个别化教育或其他策略。
同一时代、同一环境条件下,课程存在质量高低之分: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对儿童学习发展的支持和促进程度。课程质量的核心是教师在特定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育行为;无论是在生活、游戏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是推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宜不同样态的课程的生长和繁荣。在幼儿园实际的课程样态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型课程的多样化的混合状态。同一所幼儿园的课程形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反映和追随儿童与教师的变化。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课程;对于3-6岁儿童的教育而言是适宜的;在这一课程样态中,儿童与教师形成了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发展共同体。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
活动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