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人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
对很多人而言,“幼小衔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尤其是娃上了大班,很多父母都为这个问题焦虑过。
这种焦虑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幼小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断层,而这些断层形成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从幼儿园到小学,跨越了孩子身心发展的两个阶段。
孩子为什么需要进行“幼小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两者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德国的哈克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幼小阶段儿童的六个断层关系:
01
师生关系的断层
幼儿园老师像妈妈,而孩子到了小学,要接受相对严肃的小学老师,心理会对新老师缺乏认同。
02
学习方式的断层
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为主,而小学是以学为主的系统学习阶段,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乱动。
03
行为规范的断层
在幼儿园,孩子行为规范比较自由;而在小学,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秩序化。
04
社会结构的断层
入小学后,孩子要与幼儿园原来熟悉的小朋友分离,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并为班级所认同。
05
期望水平的断层
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都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06
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园孩子是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而到了小学,却是在老师的主导和家长的监督下学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今年,受疫情影响,孩子长期宅在家中,学习断层的情况更严重。如果没有做好衔接,会让幼儿在初入小学时面临很大的挑战,甚至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幼小衔接,衔接的是什么
幼小衔接不是单方面知识的灌输,而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知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争学习名次,唯重学习兴趣
一进入小学,就要有归零的心态。无论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如何,一进入小学,大家一起站到了起跑线上。所以,孩子能跑第几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并乐意过小学生活,愿意并乐意学习小学的内容。
小学六年,是一场马拉松,前期压力太大,后面就容易心理疲劳。所以放松地过前三年,是每一位家长必备的良好心态。
不重某门学科,注重全面发展
小学对学科很重视,但是,学科只是智力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对孩子生活起作用的,除了智商,还有情商、社商、逆商等。
所以,一门学科的短暂落后不重要,真正重要的还包括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乐观开朗的个性,广交朋友的能力,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等。
不靠学校老师,家庭教育至上
许多家长知道择校不如择师,当然,家长也知道,择校容易择师难。
既然择师难,为何不把自己变成“师”呢?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启蒙老师,也是终身导师,家长有理由也有条件成为孩子的“师”。
因此,不要把孩子的学习、个性、心理等问题抛给老师,希望老师来改变孩子。每一位家长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家庭教育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
如果孩子遇上好老师,那就感恩,如果孩子的老师一般,那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好老师。
听好书
往期精选
第八讲《指南》
科学领域要点解读
今日话题
什么样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页数: 329
定价: 35.00元
为深入贯彻教育规划,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李季湄、冯晓霞教授主编,参加《指南》研制和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团队执笔编写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怎样理解《指南》”,第二部分为“怎样实施《指南》”。书中开篇即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李天顺巡视员的重要讲话,要求各地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切实组织好本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全员培训工作。
今日主播
往期回顾
精选推荐
听好书 | 第一讲《指南》研制的背景和需要
听好书 | 第二讲《指南》研制的目的与作用
听好书 | 第三讲 为什么叫《指南》而不叫标准?
听好书 | 第四讲 《指南》实施的基本原则
听好书 | 第五讲 《指南》健康领域要点解读
听好书 | 第六讲 《指南》语言领域要点解读
听好书 | 第七讲 《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感谢你我的相遇,陪你读好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编辑制作:张妮
审核:陈蓉
让教育充满智慧和快乐
糖球儿幼教研究中心服务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欣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糖球儿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