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幼儿充分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完整的科学经验,科学区域活动就尤为重要。如何让科学区活动丰富有趣又富有成效?
北京市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刘雅楠老师借助《科学动手做》课程材料,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材料投放至科学区,供幼儿继续探究。
材料如何在科学区发挥作用?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呢?一起看看吧~
活动名称: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目标:能正确组装电路,探索发现灯泡、开关、电池组成一个圈,合上开关,灯泡就能亮起来。
最初,教师将一套“小灯泡亮起来”的操作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个别幼儿会入区操作,熟练的将电路进行连接,看到小灯泡亮起来后,探究就结束了。
教师基于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是因为材料直接投放,没有层次性的支持;
二是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没有及时的调整活动材料和活动目标,更好的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如何让幼儿有持续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尝试又添加了一组“小灯泡亮起来”活动材料。
没过多久,骆驼小朋友就发现了科学区的新变化。他指着科学区新投放的材料说:“快看,小灯泡多了一个。两个小灯泡能同时亮吗?”这时,几个男孩子被骆驼的发现吸引了,他们讨论后决定来试一试。他们共同合作将灯泡用导线同时连在两节电池上,电路连接好,小灯泡真的亮了起来。孩子们兴奋的拍起手来说:“快看,我们成功了!两个小灯泡能同时亮起来!”。
幼儿的发现给教师带来了灵感,是否可以提供多组“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让幼儿探索用两节电池可以带动多少个小灯泡亮起来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对电路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材料投放完,教师和幼儿讨论:两节电池到底能带动多少个小灯泡亮起来呢?
幼儿:“两个”、“三个”、“无数个”……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不同,那怎么办呢?”
幼儿:“我们试一试!”
于是,孩子们一一进行尝试,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灯泡,最终发现,原来两节电池能带动很多个小灯泡亮起来,但灯泡的亮度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弱。
在孩子们对电路玩具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又在班级里开展了《科学动手做》中“迷你甩干机”的活动,并将迷你甩干机也投放到科学区。
随着探究的持续,孩子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他们提出问题:电池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可以让甩干机转起来,如果没有电池,它们还能不能工作呢?
幼儿1:接在插线板上吧。
幼儿2:用太阳能光板是不是也能发电呢?
幼儿3:用科学区里的手摇发电机试一下吧。
教师:将电池换成手摇发电机,能带动小灯泡亮起来吗?能带动几个小灯泡亮起来呢?
激烈的讨论后,幼儿进行验证,他们先将一个小灯泡连接好,又将电池部分更换成手摇发电机,使劲摇动把手,小灯泡真的亮了起来。孩子们欢呼着“啊!成功了!”。
最终,大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手摇发电机可以带动1个小灯泡和1个甩干机。
1.丰富的材料:教师将科学材料分不同种类、数量的逐次投放,能够引发幼儿更浓厚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兴趣。
2.分层次投放: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当幼儿出现问题或不感兴趣时,应该随时调整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探索。
3.开放性支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幼儿大胆猜想,并依据想法进行验证。
4.对材料及幼儿充分了解:对材料之间的联系、相关科学经验及对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动手做》课程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材料继续投放于科学区,是非常好的方式,可供幼儿继续探究、巩固经验,也是科学区域材料来源的一种途径。
但如同案例开始我们看到的,教师若只提供材料,幼儿对材料和玩法已经熟悉的情况下,难以再次引起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就要思考:课程材料投放到区域后,如何能激发幼儿持续探究,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对材料和指导进行适宜的调整。
观察分析需把握两点:幼儿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幼儿的需要,是教师对材料所涉及的关键经验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心中有数;幼儿的兴趣,则是教师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来决定下一步的教育行为。
此篇案例可为教师开展科学区活动提供参考,真正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文中案例原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刘雅楠老师,由北京爱弥儿科学教育整理。)




-
科学活动材料的种类有哪些? -
上好科学活动,这些问题你要知道! -
如何创设探究式科学主题环境 -
怎样让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