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诱发幼儿积极的行为及创造性思维,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所以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环境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幼儿园中,主题墙是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之一。教师会根据幼儿现阶段学习的主题内容设计班级的墙面环境。主题墙是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家长和教师、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互动的桥梁。
但是在当前大多数的幼儿园中,主题墙环境创设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以装饰为主,忽视动态环境
教师为了吸引幼儿目光,购买或制作很多精美的挂饰、贴纸等,装饰在主题墙上,更多是装饰的作用,没有幼儿的参与及互动。
0
2
以教师为主,忽略教育主体
从墙面的设计、构图、布局、内容、陈设等方面都是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的创设、布置,幼儿没有任何参与的空间。
以陈列为主,缺乏系统规划
一些教师能够意识到主题墙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便将主题版面割裂成许多小版块以展示幼儿的作品,但所呈现的作品多是逐一摆放在主题墙上,无法凸显主题的进展和递进。
真正适宜幼儿发展的探究式主题墙饰的创设应是怎样的?都可以呈现哪些内容呢?
在探究式主题墙饰创设中,一般主要可呈现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幼儿的问题;一是幼儿探究的全过程。
01/
呈现幼儿的问题
可以呈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幼儿会针对问题的答案积极主动的探索,可追随问题引导幼儿更深入的进行活动。
图中是孩子们对“金木创意游戏”材料里的工具很感兴趣,想知道工具可以怎么用?教师把孩子们对于工具的好奇问题呈现出来。
图中是孩子们在观察蝌蚪时,对于蝌蚪爱挤在一起及蝌蚪是怎么变青蛙的很感兴趣。
怎么知道幼儿对哪些问题感兴趣?问题怎么来?
要给幼儿开放性的心理和物质条件。如提供能操作、可观察的条件支持,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表达想法的机会等。
教师还可以依据主题核心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倾听幼儿心声,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内心需求,找到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如:下图中是教师向幼儿征集关于青蛙和恐龙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提出:”卵多长时间才能变成蝌蚪?“还有提出:“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恐龙有几种?恐龙吃什么?”等。
还可以呈现幼儿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是大部分幼儿会遇到的?是否通过问题解决帮助幼儿建立新经验?这样,呈现遇到的问题后,就可以以问题如何解决为动力,促进幼儿积极动手动脑、认真观察、交流、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体现尊重和鼓励幼儿勇于提出问题的探究行为。
体现对幼儿探究兴趣的尊重。
体现探究问题的来源。
支持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究。
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
对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过程怎样,幼儿经历的探究过程也要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展示出主题脉络的探究性、递进性。可以说这是幼儿经验形成的部分,是主题墙的主要部分。
如:幼儿开始想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解决的等。教师可用拍照、引导幼儿绘画、打印图片等方式帮助幼儿将解决方法呈现出来。如此一个完整的探究路线就呈现出来了。
作为教师要清楚,首先幼儿才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所以呈现的要是幼儿参与发现的过程,并非教师设计的过程。其次主题墙是师幼共创的过程。是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伴随幼儿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呈现的。
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它不单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积极、主动参与及同伴间相互学习。还通过利用呈现的主题环境,帮助幼儿梳理探究脉络,有助幼儿回顾探究过程并巩固获得的经验。
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享,为老师们后续进行探究式主题环境创设,提供一些引导与启发。


儿童操作材料时,教师要观察记录什么呢?
幼儿园必备的科学区角材料,你知道吗?
多元化的开放性区域游戏材料,你了解吗?
科学区域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案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