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新材料或新玩法,了解活动要求
科学区的活动属于自主性探究与学习的范畴,所以需要幼儿的已有经验作为支撑。教师投放在科学区的材料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能唤起幼儿探究的欲望,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变化性、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究活动。比如,科学区投放的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磁铁,与不同的材料组合可以引发多种类型的探究活动。
每当科学区投放新材料时,教师应该在活动前向幼儿介绍,简单说明其名称和使用方法,尤其是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要求。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已经使用过此材料了,幼儿比较熟悉,就不需要进行材料推介,但可以在活动前或者活动后的交流环节组织幼儿交流新玩法和面对新挑战的解决方法。科学区的操作材料不像角色区的材料那样可以随意使用,任意混搭,每种材料一般都有较明确的操作要求,也不可以随意混合起来使用,所以活动前幼儿应该明确科学区活动的基本要求,遵守活动区的规则。
2、选择活动材料,明确活动内容
科学区的材料一般都有较确定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选择科学区的幼儿进人区域之后会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有些幼儿在进人科学区后可能会犹豫不决,也可能会茫然不知如何选择和操作,这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刚刚开放科学区的班级。教师需要耐心观察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给予幼儿帮助和引导。有些幼儿可能在选择材料方面没问题,但不能专注,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每种材料都是浅尝辄止,对此,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再确定是否需要指导。幼儿对材料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况且,幼儿间彼此个性不一样、已有经验不一样,认知兴趣和特点不一样,所以,在面对材料时必然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
3、观察,操作与实验过程
选择材料之后的实际操作阶段是幼儿投入兴趣和专注力的时期。无论是种植活动, 饲养活动还是观察活动、 实验操作活动,都是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操作的动作所引发的结果(或操作对象的变化)能引起幼儿持续的探究兴趣,给予幼儿发现的喜悦和满足感。
4、整理材料
区域活动结束时,科学区的材料必须按要求物归原处。有序整理材料对幼儿来讲不仅仅是常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管理,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幼儿,教师可以协助或带领他们一起整理材料,而大一点的幼儿应该能够自觉、自主地做好活动之后的材料整理工作。
5、记录与交流
教师应该在科学区投放纸和笔,鼓励幼儿随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状况、动物的变化或者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有助于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物体,关注其变化,也有助于幼儿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当然,记录也会成为幼儿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科学态度的养成。
区域活动之后的交流,可以让幼儿把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分享彼此的经验,丰富和拓展自己视野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抓住交流的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智慧,会更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摘自《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
作者:董旭花、刘霞、 赵福云、韩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