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幸在学校和老师的组织下进入幼儿园实习,参与幼儿园日常活动的设计、实施。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科学教育方面的问题,非常困惑,希望得到贵刊和专家老师的指点。
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给幼儿分发记录单,以帮助幼儿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实际活动中,记录单常常遭到冷落。例如,在《我们的菜场》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幼儿去菜场参观,以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经验,教师也因此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幼儿关于菜场的前期经验和关注点。
回来后,我们集体分享了参观中拍摄的照片,幼儿对其中一张照片上玻璃橱窗里圆圆的东西产生了疑问:这是什么呢?是鸡蛋?是豆腐?还是土豆?
为支持幼儿的探索,教师做了一个记录单,内容包括“我的猜想”和“我的验证”,先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然后拿着记录单到菜场去验证。到了菜场,幼儿或直接询问老板,或购买一些拿到手中仔细研究,或进到店里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他们浓厚的探索热情。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他们已经忘记了记录单的存在。虽然教师有意引导幼儿去使用记录单,并在事先和过程中告诉幼儿怎么记录,比如用“√”表示猜想正确,用“×”表示猜想错误等,可是幼儿要么把猜想当成验证,要么根本就忘记了记录这回事。回去之后我们发现,有些幼儿虽然没填写记录单,但问起来他却知道是怎么回事。
可见,幼儿不填写记录单未必没有科学探究,填没填记录单也就不能作为评价幼儿有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依据了。可是,如果不用记录单,那又该如何评价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呢?另外,我也在思考,如果使用记录单,教师需要统一规定幼儿如何记录吗?统一规定使用科学符号符合科学精神,但是又会限制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发挥。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诸多困惑,请专家不辞辛苦,给予解答。谢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雪媛
张同学:
您好!谢谢您的提问。
对于《我们的菜场》主题活动中的记录单,您提出三个困惑:(1)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记录单?(2)这个活动有必要用记录单吗?(3)记录时应该要求幼儿统一使用科学符号,还是应该尊重幼儿的多种表达方式?这些困惑相信很多老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都曾遇到过,下面说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供您参考。
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记录单?
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记录分为个体记录、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您所说的“记录单”,应该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好、发给幼儿人手一份,供其进行个体记录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记录;而在需要进行记录的科学活动中,记录的方式也根据活动内容、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时需要在教师带领下进行集体记录,有时需要幼儿进行个体记录,有时候甚至需要在幼儿个体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理和统计,进行全班的集体记录。可见,个体记录只适用于部分科学活动,有时还需跟其他记录形式结合起来使用。因此,我赞同您提到的“不填写记录单未必没有科学探究,不能依据幼儿填没填记录单评价幼儿有没有进行科学探究”。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教师提供记录单,支持幼儿进行个体记录呢?我总结了一下,常见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三种: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被“过度使用”甚至“模式化”了,以至于不少老师认为凡科学活动必有猜想和验证,凡有猜想和验证必有幼儿的个体记录。
这里需要明确一下:“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只适用于那些幼儿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而答案并不明确(即“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
如果猜想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甚至是理解能力),那么猜想就不再是有依据的推测,而是沦为盲目的乱猜(或猜度老师的心思),有违“重事实、讲逻辑”的科学精神;“猜想-验证”式科学活动的记录,也不一定都是幼儿的个体记录,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组织的便利性,也可能会采取小组记录或集体记录的形式。
注:原文刊登在《保育与教育》2015年第9期,转载时请注明。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页面顶端的蓝色字关注我们,也欢迎您推荐给对幼儿科学教育感兴趣的朋友们。
爱弥儿——科学思维培育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