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果宝今年就要上小学了,自从因疫情复课以来,我一有时间就跟几位宝妈到处在试听幼小衔接的课程。
打算等她幼儿园毕业以后,就让她跟同学一起上幼小衔接的辅导班。
前几日,去试听了一家辅导机构,学校的校长看上去很有经验,是青岛当地一所知名的小学退休教师。
试听课前半部分讲的都挺不错,看孩子们的状态也是ok的,但当老师讲到他们的课程的时候,我就犹豫了。
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孩子虽然在一年级的时候能够暂时领先,但等到三四年级的时候,那点微弱的领先优势就不会存在了。
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成绩下滑、厌学、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也会随之而来。
这又是何苦呢!
学前教育跟学校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学前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去体验、去感知;
调动他们的抽象思维;而学校阶段则注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积累。
我所理解的幼小衔接,就是要让孩子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汉字、学数学、学古诗,这些都可以,应该通过一种游戏化的感知和体验;
让孩子们去听、去看、去探索,慢慢地将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融入其中,让孩子们熟悉小学阶段的上课模式。
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父母的引导。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孩子12岁前,父母做好这3件事,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教育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父母要格外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12岁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这两个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1、生活习惯。
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察,“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
他说:“我个人觉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
他继续讲到,“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饭前要洗手,饭后要休息;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朋友圈刷屏的“神仙孩子” – 蒋耀,16岁考上清华,24岁博士毕业,简直太牛了。
这个少年,不仅学习习惯好,自理能力也强。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学习,不仅如此还主动做家务,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人民日报》也曾经撰文详细列举孩子做家务年龄对照表,并指出做家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纵观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有着父母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好习惯,不仅爱学习,还懂得做家务,自理能力更是不用父母操心。
一个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是很难在学习成绩上有起色的。
2、学习习惯。
2022年新课标发布了,这是最近十年内最大的教育事件。
这次新课标变化的内容很多,最引人注意的是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22%,绝对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孩子们更要广泛涉猎读书,书读得越多,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就越广阔。
那些看过的故事、收获的感悟、浸染过的气质,就像一颗种子,会在孩子的身体里慢慢发芽长大,不断提升他的认知。
提升学习力,
让孩子学习后劲十足
和教育界的几位前辈交流,他们说在教育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孩子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
为何会出现这个教育现象呢?
小学六年,孩子之间的差距慢慢被拉开了,终究原因,在于有些孩子学习后劲不足。
我们看到的小学六年,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年级的孩子,这个时期他们刚进入小学,所学的知识点不多,而且是那种浅显易懂的,孩子不用特别大的力气就能学会。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比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读书习惯的坚持、学习态度的端正、独立阅读思考等等,这些习惯虽然看不出孩子之间的差别,但却在一点一点的出现差异化。
3-4年级的孩子,是由监督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难度加大了,压力也增大,很容易产生疲倦感。
静不下心来学习,是这个阶段孩子面临的最大难题。而父母,也过了孩子刚上小学时期的那份新鲜感,辅导孩子作业显得力不从心。
三四年级是一道坎,有远见的父母,会逐渐培养孩子让他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那些有学习计划的孩子,渐渐脱颖而出。
5-6年级的孩子,是全力吸收知识的关键期。有学习目标的孩子,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会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就这样,从开始的相差不大,到后来的差距明显,孩子们之间的差距拉开了。
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组成了一个整体,这是孩子学习有后劲的必然条件。
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后劲呢?
1、允许孩子慢慢来。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计划的坚持,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些事情急不得,若是把孩子逼急了,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叛逆,有时候你要学会跟着孩子的节奏走。
花有花期,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何必急于一时呢?当你耐心了,做一个友善温柔的妈妈,可能会比你的权威命令更能让孩子接受,所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从孩子3岁度过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之后,就要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一些约定好的事情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不想做就放弃,要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
孩子有了自制力后,才会在学习习惯、学习力上持续发力,长此以往,孩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孩子,一定要眼光放得长远。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不是仅仅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
比如李绅,他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却流传千古至今,3岁幼儿亦能朗诵。
年轻时候的李绅,也曾经是一个性情中人,关心民间疾苦,写出那样脍炙人口的佳作。
然而,当这个年经人步入仕途之后,就没有了人情味和爱心,成为了一个大贪官,更是用酷刑峻法来治理老百姓。
再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通过借助邻居家微弱的灯火,来保证自己可以读书学习。
这种刻苦努力、勤奋坚持的学习态度,使得他能够博览群书,入朝为官。
如果故事讲到了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
然而那个曾经饱受凿壁偷光之苦的匡衡,当他入朝做官之后,过起了奢侈的生活;
压迫底层劳动人民,更是与宦官勾结,陷害朝廷的忠义之士。
两位大将陈汤和甘延寿,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却因功高而受匡衡的妒忌、构陷。
清朝首富胡雪岩说:“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而不是他的才干。”
人品不好,再高的学历,也会是人生这场马拉松的输家。
人品,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是一个人最硬核的靠山。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一个孩子的健全人格。
孩子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一个温良的品行和美好的心灵。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时期是在12岁之前。
如果父母在孩子12岁之前,做好了这三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持续的学习力、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 ◆ ◆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日蒙台梭利